流行感冒
 

流行感冒喉痛骨痠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因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病原體﹐侵犯人體上呼吸道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通常﹐流感病毒存在於病人的唾液和鼻涕中﹐當患者咳嗽﹑打噴嚏時﹐這些病原體便向四周飛散出去。體弱者吸入這些病毒或接觸了患者用過的毛巾﹑餐具﹑茶具等物品之後﹐ 很快就會感染發病﹔ 抵抗力較強者﹐通常不易發病。但當其冒雨﹑受涼或過度疲勞而使抵抗力減低時﹐寄居在其上呼吸道的病毒就可迅速繁殖而致病。

流感與普通感冒不同﹐其發病急病情較重﹐傳染性很強。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惡寒或高熱畏寒﹑鼻塞聲濁﹑流鼻涕﹑打嘖嚏﹑頭痛身痛﹑咽喉腫痛﹑骨節痠痛﹑全身痠楚﹑咳嗽痰多﹑胸悶胸痛﹑惡心嘔吐﹑腹脹腹瀉﹑周身乏力﹑食慾不振等。

流感是可以預防的﹐嬰幼兒﹑老年人及久病體弱者﹐應盡量避免去商場﹑戲院﹑車站等公共場所。一般人應注意休息﹐避免冒雨﹑受涼及過度勞累。家庭﹑幼稚園﹑學校﹑辦公室可用食醋一瓶~一瓶半(視房間大小而定﹐10ml/m3加水稀釋兩倍後﹐放入鍋內加熱2~3小時﹐進行室內薰蒸以消毒空氣﹐防止傳染。每天或隔天薰蒸一次﹐成人還可每日服用“五味防感茶”(銀花﹑連翹﹑板藍根﹑大青葉﹑貫眾各15~30g﹐水煎代茶飲)﹔體弱多病者﹐可在此方基礎上加北芪30g﹑防風10g﹑白朮10g﹑靈芝10g等藥以增強抵抗力。嬰幼兒可用少量蒜汁點鼻以預防感冒。

患了流感之後﹐應該盡早積極治療﹐防止其他疾病的衍生。流感屬於中醫的“傷風感冒”﹑“時行感冒”及“溫病”的範疇﹐通常可分為下面三種情況辦証施治。

風寒﹕惡寒重﹑發熱輕﹐頭痛鼻塞﹐噴嚏流涕﹐咳嗽咽癢﹐痰多清稀﹐肢體痠痛﹐頭暈乏力﹐舌紅苔白﹐脈象浮緊﹐治宜辛溫發散﹐解表散寒。

藥宜﹕荊芥10g﹑防風10g﹑甘草10g﹑川芎10g﹑羌活10g﹑獨活10g﹑柴胡10g﹑前胡10g﹑桔梗10g﹑桂枝10g﹑半夏10g﹑白芍10g﹑川貝粉(沖服)5g﹑板藍根15g﹐每日一劑﹐連食3~5天。

風熱﹕發熱重﹑惡寒輕﹐咽乾口渴﹐咳嗽咽痛﹐痰多色黃﹐骨節痠痛﹐舌紅苔黃﹐脈浮數。治宜清熱解表﹐宣肺散邪。

藥宜﹕銀花15g﹑連翹10g﹑牛子10g﹑薄荷10g﹑竹葉10g﹑桔梗10g﹑蘆根10g﹑板藍根15g﹑大青葉15g﹑貫眾15g﹑川貝粉(沖服)5g﹑葛根15g﹑柴胡10g﹑甘草10g﹑荊芥10g﹐每日一劑﹐ 連食3~5劑。

暑濕﹕發熱較重﹐頭暈頭重﹐心煩口渴﹐胸悶惡心﹐體倦無汗﹐小便短赤﹐舌紅苔膩﹐脈象濡數。治宜芳香化濕﹐清暑解表。

藥宜﹕藿香10g﹑蘇葉10g﹑陳皮10g﹑甘草10g﹑桔梗10g﹑白朮10g﹑厚樸10g﹑滑石10g﹑茯苓10g﹑薏米10g﹑白芷10g﹑半夏10g﹑板藍根15g﹑銀花15g﹑神曲15g﹑紅棗15g﹑生薑3片。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食3~5天。

體弱陰虛感冒

范小姐到外國打工﹐因當地氣候寒冷﹐工作過於緊張﹐不久便患傷風感冒﹒經常頭暈﹑頭痛﹑發冷﹑發熱﹐又加上其平素體質虛弱﹐抵抗力太差﹐傷風屢醫不癒﹐半年後只好返馬調治。

接診時﹐范氏病情表現為頭暈頭痛﹐發冷發熱﹐無汗疲倦﹐心煩口乾﹐咽乾咽癢﹐乾咳少痰﹐失眠潮熱﹐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象細數﹒診斷其屬肺陰不足﹐外邪侵襲所致之陰虛感冒﹒治以滋陰清熱﹐解表散寒之法。

藥用:銀花15g﹑連翅10g﹑白薇10g﹑甘草10g﹑香薷10g﹑桔梗10g﹑蘆根15g﹑玉竹10g﹑薄荷10g﹑淡豆豉10g﹑麥冬10g﹑炒棗仁15g﹑柴胡10g﹑川貝粉(沖服)4g﹑紅棗10枚﹑蔥白3根﹐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用5劑。

食用:大白菜根3~4粒﹑百合20g﹑葛根20g﹑麥冬10g﹑玉竹10g﹑薄荷10g﹑桔梗6g﹑北氏20g﹑甘草6g﹑淡豆豉15g﹑枸杞10g﹑淡竹葉6g﹑紅棗10枚﹑蔥白3根﹐煮湯食用﹒食前加香醋﹐鹽適量調味﹒每日一劑﹐連食五天。

》(更多感冒的草药,食物治疗配方)

颜面头部身体發熱

二個月前,朱太每天感覺顏面、頭部及身体發熱,而且每因心情紧張或情緒不暢而加重。经西醫檢查多次。未發現明顯病變,遂長期服用“鎮靜解熱劑”及“維他命”等藥治療………。接診時,其病情表現為:頭面及身體時常發熱,且於精神受刺激時加重,伴見頭暈頭痛、口乾口苦、胸脅滿悶、腹脹納差、失眠多夢、煩燥易怒、經期乳脹腹痛、月經不調、便秘尿赤等症,舌紅苔黄,脈弦滑。診斷其病属情志不暢,肝氣不順,氣鬱化火所致之“内傷發熱”。采用疏肝行氣,解鬱清熱之法治療。

擬方:丹皮10g、栀子10g、柴胡10g、黄芩10g、當歸10g、白芍10g、甘草10g、茯苓10g、龍膽草15g、元胡15g、炒棗仁15g、柏子仁15g、遠志10g、焦山楂15g、神曲15g、木香10g。清水煎煮,每曰一劑。分早晚兩次,飯后服用。同時勸其戒食酸辣煎炸、生冷、油膩以及烟、酒、茶、咖啡等刺激之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

食療配用:芹菜200g、香附10g、陳皮10g。醋少許,煮湯食用。藥食連用一周后,朱太頭面及身體發熱明顯減輕。又食一周后,其身體不再發熱,其他“不適感覺也全部消失”。

》(更多身体发热的草药,食物治疗配方)

發冷發熱肢體酸痛

朴先生於兩周前,因汗出過後即刻冲涼而引起周身發冷發熱,肢體酸痛。經西醫檢查診斷為“感冒”,但服“解熱鎮痛藥”三天後,其熱象末見明顯消退,遂轉求中醫治療一周餘,其病也未見明顯好轉。后經朋友介紹,前來就診。接診時,林先生之病情表現為:發熱發冷(體溫39℃。頭痛身重,倦怠乏力,周身酸痛,煩渴口干,咽喉腫痛,鼻塞不暢,胸悶思心,小便短赤,便溏腹瀉,舌紅苔黄腻,脈象濡数。診斷其病屬暑濕之邪侵襲肌表腠理,人體正氣起而抗爭所致之“暑濕發熱”。治以消暑化濕,解毒退熱之法。

藥用:藿香10g、香薷10g、佩蘭10g、柴胡10g、蘇葉10g、陳皮10g、茯苓10g、甘草10g、桔梗10g、白芷10g、半夏10g、銀花15g、連翹10g、种曲15g、貫眾15g、板兰根15g。清水煎煮,每口一劑。

食用:綠豆50g、甘草6g、菊花6g、焦山楂10g,煮湯食用。連服3天後,林先生“熱退身涼”,身體無明顯不適。

》(更多发冷发热的草药,食物治疗配方)



首页 | 关于刘博士 | 食物治疗实例 | 草药治疗实例 | 中医治疗 | 食疗药膳专栏 | 健康咨询 | 联络刘博士 | 网站目录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2008-2013. 刘哲峰医学博士网  www.drliu.com.my 聚合内容

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