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炎是因細菌或者病毒、物理或者化学因素剌激以及過敏反應等原因導致支氣管粘膜充血腫脹,而引起的一種炎症反應性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嗽氣喘,咳痰量多。支气炎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類型。一般來說,急性支氣管炎的病程較短(不超过一個月),起病較急。其主要臨床表現以咳嗽為主,伴有發冷發熱,頭痛身痛等感冒症状,大約三至五天之后,感冒症狀開始消退,但咳嗽一症卻可持續一周甚至一個月。肺部檢查时除見呼吸音增粗、偶可閗及乾性及濕性羅音或喘嗚音之外,别無陽性體徵。慢性支氣管炎多反覆發作,久治不愈。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嗽、氣喘、咳痰量多。一般來說,凡咳嗽氣喘超過兩個月以上,而且持续发病超過兩年,或者於一年之内連續發病三个月以上者,均屬慢性支氣管炎。輕則僅於晨起及夜間咳嗽,咳痰色白。呈粘液樣或稀薄泡沬狀,咳嗽於天陰下雨(寒)時加重,天晴(热)時減輕。重則每因感冒受涼而致咳嗽氣喘加重,而且其痰液色黄呈膿性或者夾有少許血絲。肺部檢查,除見散在的乾、濕性羅音,哮鳴音外,X光檢查可見肺紋理增粗,呈條狀或綱狀。慢性支氣管炎依其發作情况可分為急性發作期、慢性遷延期及緩舒期等三種情形。其中急性發作期常見於繼發感染,多伴有發熱畏寒,頭痛身痛等感染症狀。慢性遷延期是指咳嗽氣喘等症連續發作超過一個月不止。緩舒期則指病情自然好轉或經治療后好轉,連續三個月以上無症狀或者症狀輕微。本病的治療多比較麻煩,尤其是慢性支氣管炎。治療一定要有耐心,即使症狀緩舒或者痊愈后也要堅持服藥一段時間,以調理善后。另外,本病患者還須堅持飲食清淡,戒烟、酒、辛辣刺激、生冷油腻以及魚腥煎炸之品。
>(返回实例)
>(支气管炎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
发冷发热治疗录 |
發熱是人體對各種致病因子作用於人體後所產生的一種防御性全身反應。通常西醫將發熱分為感染性發熱和非感染性發熱兩大類。感染性發熱多因細菌、病毒或者寄生蟲感染所致;非感染性發熱則因燒傷燙傷。大量失血、失水,惡性腫瘤,血液病以及各種變態反應所致。中醫認為,發熱是正邪抗爭或者臟腑功能虚損所出現的一種表現。因此將發熱分為外感發熱和内傷發熱兩大類。内傷發熱多因臟腑氣血功能失調或者虚損所致;外感發熱多由六淫(風、寒、暑、濕、燥、火)邪氣侵襲人體,正氣奮而抗爭引起。一般來說,内傷發熱起病較緩慢,病程較長,熱度較低,而且不伴有惡寒、鼻塞清涕等症;外感發熱起病較急,病程較短,熱度較高(常超過39℃),而且多伴有畏寒、頭痛、鼻塞等症。下面簡述外感發熱的証治方藥。
風寒發熱:發熱惡寒,頭痛身痛,伴見清涕喷嚏、咳聲重濁、鼻塞咽癢、痰多色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長等症,舌淡苔薄白,脈浮弦或浮緊。治宜解表清熱,疏風散寒。
藥用:羌活10g、獨活10g、荆芥10g、防風10g、拃子10g、甘草10g、茯苓10g、川芎10g、柴胡10g、前胡10g、枳殼10g、黨參10g、神曲15g、炒麥芽15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服2-3劑。
食療配用:白籮卜100g、生葱3根、生姜1塊(拍破)、蘇葉10g、元荽子6g、桂枝2g,煮湯食用。
風熱發熱:發熱微惡風寒,頭痛身痛,兼見涕潤色黄、咽喉腫痛、咳嗽咽干、痰多色黄、渴喜冷飲、小便短赤等症,舌紅苔薄黄,脈弦浮蚊。治宜疏風清熱.宣肺解表。
藥用:銀花15g、連翹10g、牛子10g、薄荷10g、淡豆豉10g、蘆根10g、竹葉10g、桑葉10g、菊花10g、浙貝10g、板蘭根15g、黄芩10g、桔梗10g、甘草10g。清水煎煮,每曰一劑。連服3-5劑。
食宜:粳米50g、薄荷10g、菊花10g。白菜根3粒、甘草5g,煮粥食用。
溫毒發熱:壯熱無畏寒,煩渴欲飲,頭痛身痛,骨節酸痛,面色潮紅,便秘尿赤,或見衄血發斑(皮膚瘀斑)、肢體抽搐,舌質紅絳,苔黄燥。脈弦滑數。治宜清熱解毒,養陰生津。
藥宜:知母10g、生石膏(先煎)30g、竹葉10g、板蘭根15g、甘草10g、大青葉15g、貫眾15g、玄參15g、麥冬10g、銀花15g、連翹10g、生地15g、白茅根30g、大黄10g。清水煎煮,每曰一劑。連服3-5劑。
>(返回实例)
>(发冷发热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
内傷發熱治疗录 |
内傷發熱是與外感發熱相對而言的。外感發熱是指人體因感受外邪,正邪交爭而引起的發熱。内傷發熱則指因人體臟腑氣血虚損或者失調而引起的發熱。一般來說外感發熱的熱度較高(可超過39℃),內傷發熱的熱度較低,或者只是病人自覺身體發熱而其體溫正常。通常引起内傷發熱的原因有:素體陰虚,或因溫病、熱病、腹瀉,經久不愈,耗傷陰液以及誤用人參、鹿茸等溫燥之品傷陰劫液,而致“陰虚生内熱”;飲食失調,過度疲勞而致中焦氣虚引起氣虚發熱;素體陽虚,或者誤用、過用寒涼之品,而致陽氣耗傷,“虚陽外浮而發熱”;大病久病、手術過后。生產之后等原因而致氣血虧虚,“血虚生内熱”:情志抑鬱、肝氣鬱結,或者惱怒傷肝而致“肝鬱化火”;外傷、出血等原因引起瘀血内停而致經脈不通,“鬱滯發熱”。内傷發熱可依據其病因及臨床表現的不同,分為陰虚發熱,氣虚血虧,陽虚發熱,肝鬱化热,瘀結化熱等多種証型,其辨治方法如下。
陰虚發熱:午后或者夜間潮熱,伴見颧紅盜汗、手足心熱、咽乾口渴、失眠多夢、便秘尿赤、腰酸遣精,或見女子經閉、月經量少,舌紅乾裂,苔少或無,脈沉細数。治宜滋補肝腎,養陰退熱。
藥宜:知母10g、黄柏10g、地骨皮15g、胡黄連10g、淮山10g、鱉甲(先煎)15g、銀柴胡10g、青蒿10g、炒棗仁15g、柏子仁15g、夜文藤15g、浮小麥15g、煅牡蠣(先煎)15g、生地15g。清水煎煮
,每曰一劑。連服5-7天。
食用:水魚250g、銀柴胡10g、枸杞10g、炒棗仁15g、浮小麥15g,炖湯食用。
氣虚血虧:身體發熱,多於勞累過后發作或者加重,伴見頭暈疲倦、面色萎黄、心悸氣短、易於傷風、自汗懒言、食少便溏等症,舌淡苔白,脈沉細弱。治宜益氣補血,甘溫除熱。
藥宜:黨參10g、北芪15g、炙甘草10g、白朮10g、當歸10g、陳皮10g、煅龍牡(先煎)各30g、炒棗仁15g、防風10g、升麻10g、柴胡10g、枸杞10g、焦山楂15g、炒麥芽15g、神曲15g、紅棗5粒、生姜3片。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用5-7天。
食用:甘榜鷄300g、當歸10g、北芪15g、枸杞10g、焦山楂15g、蓮子10g、浮小麥15g、冬菇5粒、紅棗5枚、生姜l塊(拍破),炖湯食用。
陽虚發熱:發熱畏寒,四肢不溫,伴見頭暈乏力、面色白光白、食少便溏、倦怠懒言,腰膝酸痛,下肢冰冷,夜尿尿頻,陽物不舉等症,舌淡胖、有齒痕,苔白潤,脈沉弱。治宜溫陽補氣,甘溫除熱。
藥宜:附片(先煎)10g、肉桂10g、惟山10g、澤瀉10g、茯苓10g、丹皮10g、山萸肉10g、熟地15g、巴戟10g、黨參10g、芡實15g、蓮子10g、炒麥芽15g、焦山楂15g、補骨脂1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用5-7天。
食用:羊肉25g、肉桂3g、乾姜10g、砂仁3g、淮山15g、當歸10g、小茴香3g、黨參10g、葱3根,炖湯食用。
瘀積化熱:午后或夜間發熱,伴見肌膚甲錯(指皮膚乾燥、粗糙、角化如鳞甲狀,皮膚呈褐色),面色黯黑,口唇青紫,口乾不欲飲,肢體或身體局部常有固定的腫塊或痛位,舌質紫暗或见瘀點瘀斑,苔薄白,脈沉細澀。治宜活血通絡,除瘀清熱。
藥宜:桃仁10g、紅花(后卜)10g、桔梗10g、牛膝10g、枳殼10g、柴胡10g、甘草10g、當歸10g、川芎10g、赤芍10g、丹皮10g、牛地15g、丹參15g(若見腫塊固定不移者,可另加土鱉蟲1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用7-10天。
肝鬱化熱:证治同案例。
>(返回实例)
>(內伤发热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
面癱治疗录 |
面癱是一種常見的面部疾病,相當於西醫所说的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炎等。本病起病較急,患者常在一覺睡醒后,
感覺一側面部麻痹、呆滯,眼睛不能閉合,目赤流泪,口角偏向健侧,不能作鼓腮、露齒、皺眉、吹氣等動门,病侧鼻唇溝變淺,額紋消失。嚴重時還可出現面部及耳后疼痛,舌頭麻痹,味覺遲鈍或消失,聽覺過敏等。本病可發於任何年齡,但以20-40。歲之男性較為多見,本病的發病似有明顯的家族傾向之特點。中醫認為,本病多由素體虚弱,居處不慎,貪涼喜冷,傷風冒寒,邪氣侵襲面部肌膚、阻滯經絡所致。臨床上,常將本病分為以下幾型加以辨治。
風濕痰阻:面癱,面部肌肉麻木呆滯,有蟻行感,口角歪斜,流口水,目赤露睛,流眼泪,伴見頭暈惡心、胸悶痰多等症,舌苔白腻,脈弦濡緩。治宜祛風化痰,祛濕通絡,并配合針刺療法。
處方:當歸10g、赤芍10g、川芎10g、羌活10g、防風10g、半夏10g、陳皮10g、甘草10g、茯苓10g、地龍10g、娛蚣
(去首足)3條、鷄血藤15g、白茫10g、天麻10g、柴胡10g、炒麥芽15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1-2周為一療程。
氣虚痰阻:面癱口歪,面部感覺麻木,講話漏風,喝水(或進食)外流,露睛流汨,鼻唇溝變淺,伴見頭暈乏力、心慌氣短、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脈沉細濡。治宜補氣活血,祛風通絡,并配合針刺。
處方:桃仁10g、紅花(后厂)10g、當归10g、川芎10g、赤芍10g、地龍15g、北芪15g、黨參10g、穿山甲10g、全蟲5g、僵蠶10g、白附子6g(先煎)、炒棗仁15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1-2周為一療程。
風寒侵襲:證治同案例。
采用針刺與内服中藥相結合的方法治療面瘫,療效非常滿意。治療及時、恰當的話,绝人多數可在1-2周内痊愈。本病治療期間宜戒食牛冷、油腻、辛辣煎炸之品,避免受寒。
>(返回实例)
>(面癱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
湿热发黃治疗录 |
中醫認為,濕熱疫毒外感,飲食積滯内傷,或者饑飽無常、酗酒過度,脾胃虚寒、寒濕中阻,臟腑内傷、脾虚血虧以及積聚曰久,瘀血内生,膽道阻滯,膽汁外泄等原因,都可導致黄疸。根據其臨床表現的不同,中醫常將本病區分為陽黄及陰黄兩大類。陽黄多屬實證、热證,病程較短,黄色鮮明;陰黄多屬虚證、寒證,病程較長,黄色晦暗。關於本病的治療,目前為止,西醫尚無特效療法,中醫常采用“去濕利小便”之大法治療。本病如果治療及時、方法得當,常常會在2-4周內痊愈。下面簡述濕熱陽黄的辨證治療。
濕熱發黄、熱重濕輕:證治參見案例。
濕熱發黄、濕重熱輕:身黄目黄,小便色黄,厭食油腻,口淡納差或口乾口苦,腹脹便溏,胸脘痞悶,頭身困重,舌苔厚腻,脈象濡數。治宜清熱化濕,利膽退黄。
藥宜:茵陳30g、豬苓10g、茯苓10g、澤瀉10g、半夏10g、白豆蔻10g、砂仁10g、藿香10g、炒白朮10g、陳皮10g、木香10g、田基黄15g、炒麥芽15g、焦山楂15g、神曲15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服半個月至一個月。
食宜:赤小豆30g、炒扁豆15g、薏米15g、冬瓜150g、茵陳30g、陳皮15g,煮湯食用。
熱毒熾盛、濕熱發黄:突然身黄曰黄、小便深黄,伴見高熱煩渴、躁擾不寧,其或神昏谵語、吐衄發斑,嚴重時還可出現尿血、便血、水腫、臌脹等症,舌絳苔黄燥,脈弦滑或數。治宜清熱解毒,涼血退黄。
藥宜:廣犀角3g(研粉吞服,或水牛角30g,水煎服)、生地30g、丹皮10g、赤芍10g、銀花15g、連翹10g、黄柏10g、栀子10g、板蘭根15g、大青葉15g、蒲公英15g、丹參15g、玄參15g、白茅根15g、鷄骨草15g、敗醬草15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用半個月至一個月(!!!本證若見高熱昏迷者,應即刻請西腎搶救)。
膽道阻滯、膽汁外泄:突然發作身黄目黄,伴見右脅劇痛,牽及肩背,口苦咽乾。食少納差,脘腹脹悶,噁心嘔吐,大便灰白,小便色黄,或見惡寒發熱、寒熱往來,舌紅苔丸脈象弦數。治宜疏通膽道,清利濕热。
藥宜: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0g、白芍10g、金錢草30g、虎杖15g、鬱金15g、川棟尹10g、香附10g、元胡15g、枳殼10g、大黄10g、陳皮10g、焦山楂15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服七至十天。
>(返回实例)
>(湿热发黃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
黃疸治疗录 |
黄疸是一種以全身皮膚發黄,鞏膜明顯黄小為主要臨床特徵的病證。其種類甚多,古代有“五疸”(包括黄疸、黑疸、谷疸、酒疸、女癆疸,見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之說及“九疸、三十六黄”(見宋朝(聖濟總录》)之分。但歸納起來,不外乎陰黄、陽黄兩大類。陽黄多因濕熱、外感及蟲積、砂石等原因所致。其色鮮明如橘色;陰黄多因寒濕凝滞、瘀血内停以及脾虚血虧等原因而起,其色晦暗如烟熏。一般來說,本病如果治療及時恰當的話,其預后良好,大多會在一個月内痊愈。但若失治誤治、遷延日久,并且出現脅下腫塊者,則預后較差,治療也較困難。必須指出的是,黄疸病多數具有較强的傳染性。因此,治療期間,必須注意隔離、消毒.以防止傳染。此外,本病痊愈后.還應繼續堅持服藥一段時間,以防止復發。上篇介紹了濕熱陽黄的辨證治療,本篇則着重介紹有關陰黄的辨治方法。
寒濕阻滯:黄色晦暗,伴見脘腹脹悶、食少納呆、頭暈頭重、神情倦怠、畏寒肢冷、腹瀉便溏等症,舌淡苔白腻,脈沉細濡緩。治宜溫中散寒,健脾化濕。
药宜:茯苓10g、豬苓10g、茵陳30-50g、田基黄15g、白朮10g、附子(先煎)10g、干姜10g、厚樸10g、澤瀉10g、車前草15g、蓮子10g、焦山楂15g、神曲15g、炒麥芽15g、炒扁豆15g。清水煎煮,每曰一劑。連用2-3周。
食宜:赤小豆30g、干姜15g、茵陳30g红糖適量,煮湯食用。
瘀血停滯:證治同案例。
氣虚血虧:面目及肌膚發黄,黄色晦暗不澤、伴見頭暈疲倦、心慌氣短、失眠多夢、四肢无力、腹脹納差、大便稀溏等症,舌淡苔白,脈沉細弱。治宜益氣補血,利濕退黄。
藥宜:黨參10g、茯苓10g、白朮10g、炙甘草10g、桂枝10g、白芍10g、北芪15g、當歸10g、熟地15g、川芎10g、炒麥芽15g、焦山楂15g、茵陳30g、鷄骨草15g、神曲15g。清水煎煮,每曰一劑。連用2-3周。
食宜:粳米50g、茯苓10g、黨參10g、北芪15g、茵陳15g、當歸10g、紅棗10粒、紅糖適量,煮粥食用。
>(返回实例)
>(黃疸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
急性肝炎治疗录 |
急性肝炎是一種由肝炎病毒(HAV、HBV等)
引起的消化道傳染病。一般來說,其發病較急,病程較短,治療恰當的話,多容易痊愈,而且不會遺留什么後遺症。但若失治误治,遷延口久的話,則會衍變成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原發性肝癌等危重疾病。急性肝炎可分為急性無黄疸性肝炎和急性黃疸性肝炎兩種類型,但以無黄疸性肝炎較為多見,約占A、B兩型肝炎的80%以上。下面主要介紹無黄疸性肝炎的證治食療。急性無黄疸性肝炎以成人和小孩較為多見。輕者可無任何不適,重者則可出現頭暈疲倦,思心厭食,肝區疼痛,持續低熱。少數病者還可見高熱,體溫可達39℃以上,血液倣查可見HBsAg陽性,GPT明顯增高。臨床上,本病以肝脾不調和肝鬱血阻等兩型較為多見,其證治食療如下。
肝脾不調:參見案例。
肝鬱血阻:頭暈疲倦,面色晦暗,口唇紫暗,肝區刺痛,食納不佳,脘腹、脅肋脹悶不適,舌暗苔白,脈象弦澀。檢查可見肝臟腫大,質地較硬。治宜行氣活血,保肝善肝。
藥宜:丹參15g、當歸10g、紅花(後下)10g、柴胡10g、香附10g、元胡15g、三棱10g、莪朮15g、白芍10g、北芪15g、神曲15g、炒麥芽15g、焦山楂15g、板蘭根15g、魚腥草15g、蛇舌草30g、半枝蓮15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7-10天為一療程。
食宜:粳米50g、黑豆15g、香附10g、陳皮10g、薏米15g山楂15g、紅糖適量,煮粥食用。
>(返回实例)
>(子宫瘤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
慢性肝炎治疗录 |
慢性肝炎多由急性肝炎失治、誤治,遷延日久而成。中醫認為,慢性肝炎虚實兼雜,其發病多與濕熱,瘀血有關。其主要病變部位在肝脾兩臟,病久也可損及腎臟。慢性肝炎除肝鬱氣滯型外,還可見到以下幾型。
脾虚濕困:脅痛脘悶,腹脹嘔噁,口淡納差,頭暈疲倦,肢體困重,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脈象弦滑。治宜健脾化濕。
食宜:陳皮6g、茯苓10g、薏米10g、白朮6g、黨參10g、車前子(包)15g、桂枝3g、甘草6g、炒麥芽15g、茵陳15g、紅棗10枚、粳米100g、紅糖適量。諸藥加水5大碗,慢火煎煮一小時,取汁加粳米煮粥,食前加紅糖適。每日一劑,一月為一療程。
肝脾兩虧:脅肋隱痛,勞累後加重,頭暈疲倦,手足心發熱,腹脹納差,四肢酸困,舌苔薄,脈弦緩。治宜健脾補肝。
食宜:甲魚l條或烏鷄1只、淮山30g、黨參20g、蓮子20g、芡實15g、麥冬15g、首乌6g、白朮6g、炒麥芽15g、當歸10g、北芪l0g。後五味布包與前五味及甲魚(或烏鷄)
炖汤,食肉喝湯。每曰一劑,一月為一療程。
肝陰不足:右脅隱痛,頭暈疲倦,目睛乾澀,腰酸耳嗚,心煩多夢,失眠健忘,舌紅少苔,脈象弦細。治宜滋陰補肝。
食宜:豬瘦肉半斤、枸杞20g、桑椹10g、麥冬15g、生地15g、靈芝6g、柏子仁15g、甘草10g、石斛10g、魚腥草15g,炖湯食用。
肝腎陰虧:脅痛隱隱,房事後加重,腰膝酸軟,遣精盜汗,五心煩熱,失眠多夢,口乾日苦,目澀耳嗚,舌紅少苔,脈弦細弱。治宜滋陰補腎,柔肝止痛。
食宜:枸杞15g、沙參15g、淮山15g、灵芝6g、麥冬10g、烏龜1只(1kg左右)、當歸10g、生地10g、香附5g、石斛5g、黄精10g、覆盆子6g、炒棗仁15g、露蜂房6g。後八味布包,與前五味及龜肉炖湯。食肉喝湯,每日一劑。
>(返回实例)
>(子宫瘤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
肝硬化治疗录 |
肝硬化是一種以肝臟損害,肝細胞功能減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其發病多因長期飲酒、營養不良、病毒性肝炎、寄生虫感染、血液循環障礙以及慢性中毒(
如砷、磷、四氯化碳等化學品中毒
)等原因,反復持久地損害肝臟,致使肝細胞變性壞死,纖維組織增生,最終導致肝臟變形,質地變硬而成。肝硬化的種類很多,依其病因可分為營養不良性肝硬化、代謝性肝硬化、肝炎後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心源性肝硬化以及血吸蟲性肝硬化等多種類型;依其病理形態,則可分為壞死性肝硬化、膽汁性肝硬化以及門靜脈性肝硬化等三種;依其病程早晚,又將本病區分為早期和晚期兩個階段。早期又稱肝功能代償期,其臨床表現多較輕微,包括頭暈疲倦、胸脅滿悶、腹脹納差、噁心嘔吐、消化不良、大便稀溏等症,檢查時常可發現患者肝臟腫大。晚期又稱肝功能代償不全期(或肝功能失代償期),其臨床表現多較重且復雜,包括腹水,黄疸,肝脾腫大(後期也可發生肝臟硬化縮小),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肝掌,蜘蛛痣(面、胸、頸、肩部出現的一種形似蜘蛛一樣的鮮紅色血管痣。其中心為一紅點,周圍放射出很多細小紅色小支,可長達1cm左右),以及營養缺乏,內分泌失調等表現。嚴重時還可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原發性肝癌等疾病。
>(返回实例)
>(子宫瘤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
嘔吐治疗录(1) |
嘔吐是因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而引起的常見病。嘔與吐并不完全相同,“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有聲無物謂之乾嘔”,因兩者常同時發生,因此合稱為嘔吐。本病可分為虚、實兩大類。實證多因外感風寒暑濕、濕熱穢濁之氣,内傷飲食積滯、情志不調而生。通常本病多見於胃炎,幽門痙攣,幽門梗阻,急慢性膽囊炎,神經性嘔吐等疾病。本篇主要介紹實證嘔吐的辨證治療。
外邪犯胃:噁心嘔吐,脘腹脹悶,伴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痛、鼻塞清涕、胸悶不適等症,舌淡苔白或腻,脈弦滑。治宜芳香化濕,和胃止嘔。
藥用:藿香10g、大腹皮10g、蘇葉10g、陳皮10g、茯苓10g、香薷10g、淡豆豉10g、甘草10g、桔梗10g、白朮10g、厚樸10g、白芷10g、半夏10g、神曲15g、銀花15g、紅棗5枚、生姜3片。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用2-3天。
食宜:粳米50g、淡豆豉15g、生姜汁l小杯、紅棗5枚(去核),煮粥食用,連服2-3天。
食滯内停:噁心嘔吐,噯氣泛酸,脘腹脹痛、食後加重,口淡口臭,食納不佳,大便不暢或者臭穢稀溏,舌苔厚腻,脈象弦滑。治宜消食導滯,和胃降逆。
食宜:粳米(或面粉)30-50g、焦山楂15-30g、炒麥芽15g、炒谷芽15g、神曲10g、幾内金10g、陳皮10g、生姜汁適量、白糖適量。諸藥加水適量,小火慢煮40分鐘。取汁煮粥(或面糊)
食用,食前加生姜、白糖調味。
肝氣犯胃:證治參見案例。
痰濕犯胃:頻頻作嘔,吐出物多為清水痰涎,伴見頭暈目眩、心悸胸悶、腹脹納差等症,舌淡苔膩,脈沉弦滑。治宜化痰祛濕,溫胃降逆。
藥宜:半夏10g、陳皮10g、茯苓10g、甘草10g、枳實10g、竹茹10g、柴胡10g、白朮10g、炒麥芽15g、神曲15g、黨參10g、焦山楂15g、枳殼10g、木香1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用5-7天。
食用:冬瓜300g、陳皮20g、茯苓10g、甘草5g、生姜汁1小杯,煮湯食用。連食3-5天。
>(返回实例)
>(子宫瘤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
嘔吐治疗录(2) |
嘔吐是指病人突然出現不時噁心、嘔吐的一種病證,常伴有腹脹納差、頭暈頭痛、惡寒發熱、甚則腹痛腹瀉等表現。本病多因外感實邪、内傷食滯、情志不調以及脾胃虚寒、胃陰不足等原因,導致胃氣上逆,胃失和降而起。本篇筆者主要介紹有關虚證嘔吐的治療方法。
脾胃虚寒:噁心嘔吐,多於飲食不慎或者勞累過度後發生,伴見胃脘隱痛、喜溫喜按,頭暈疲倦,畏寒肢冷,口淡無味,食納不佳,面色晄白,口乾不欲飲等症,嚴重時還可伴見腹瀉便溏、完谷不化等表現,舌淡胖、有齒痕,苔薄白,脈沉遲或细弱。治宜健脾和胃,溫中止嘔。
藥宜:乾姜10g、黨參10g、木香10g、砂仁10g、白蔻10g、陳皮10g、半夏10g、白朮10g、甘草10g、枳殼10g、良姜10g、炒麥芽15g、朴曲15g、茯苓10g、蓮子10g、紅棗5枚、生姜3片。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用5-7天。
食宜:紅棗15g、陳皮10g、乾姜10g、砂仁3-5g、黨參10g、粳米50g、紅糖適量。煮粥食用。開始發作者,連用2-3次即可止嘔;病久者,3-5天為一療程。
胃陰不足:反覆嘔吐或者乾嘔時作,口乾咽燥或者饑不欲食,伴見虚煩不寐、大便秘結、胃脘隱痛、疲倦乏力等症,舌紅苔少,脈象細弱。治宜養陰和胃,降逆止嘔。
藥宜:半夏10g、陳皮10g、茯苓10g、甘草10g、麥冬10g、沙參10g、黨參10g、石斛10g、知母10g、竹茹10g、白芍10g、炒棗仁15g、玉竹10g、天花粉15g。清水煎煮,每曰一劑。連用5-7天。
食用:粳米50g、麥冬10g、甘草5g、人參5-10g、陳皮10g、生地10g、砂仁3g,煮粥食用,連用5-7天。嘔吐患者除了藥物治療之外,若能堅持飲食調養,則會更快痊愈。一般來說,患者宜堅持少量多餐的原則,一次不要進食過多。飲食以稀軟清淡,容易消化者為宜(如牛乳、麥片、藕粉、稀粥等),切忌辛辣刺激、炙烤煎炸以及生冷油膩之品。
>(返回实例)
>(子宫瘤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
红骨髓減少治疗录 |
再生障礙性貧血簡稱“再障”,是一種因骨髓造血組織(紅骨髓)減少,造血功能部份或全部喪失而引起的病證。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進行性貧血、出血、反覆感染發燒以及三系細胞減少(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減少。本病屬於中醫“虚勞”、“血證”等病的範疇,其發病以青壯年較為多見。再障有原發性與繼發性之分,原發性再障的發病原因,目前還不十分清楚,繼發性再障,則多因接觸或服用某些化學品,如苯類、磺胺類、某些抗生素、某些鎮痛藥、鎮靜藥以及抗腫瘤藥等,長期接觸輻射縵(如X光等),以及感染某些疾病所致,如傷寒、肝炎、惡性腫瘤、肝硬化等等。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與五臟虚損有關。尤其是與脾腎兩臟之功能虚弱有關。臨床上通常把本病區分為氣虚血虧、肝腎陰虧、脾腎陽虚等証型來加以辨冶。
氣虚血虧:證治參見案例。
肝腎陰虧: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颧紅面赤,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失眠遣精,或見鼻衄、齒衄、皮膚瘀斑,或見月經過多、崩漏失血,舌紅少苔,脈弦細數。治宜滋補肝腎,養陰清熱。
藥用:熟地15g、當歸10g、制黄精15g、女貞子10g、旱蓮草15g、枸杞10g、山处肉10g、赤芍10g、丹皮10g、仙鶴草15g、炒棗仁15g、柏子仁15g、知母10g、鱉甲(先煎)15g、地骨皮1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用一個月。
食宜:羊胫骨l-2根(打碎)、鱉肉100g、枸杞30g、淮山30g、冬蟲草5g、黑豆15g、紅棗15粒、熟地15g、黄精15g、蓮藕15g,炖湯食用,每口一劑。
脾腎陽虚:面色晄白。頭暈疲倦,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陽萎遣精,耳嗚自汗,或見手足冰冷,月經不調,舌淡胖有齒痕,苔白潤,脈沉細。治宜溫脾補腎,培元固本。
藥用:肉桂10g、附片(先煎)10g、巴戟天10g、仙靈脾10g、鹿角膠(烊化)10g、當歸10g、熟地15g、黨參15g、北芪15g、白朮10g、肉蓰蓉10g、枸杞15g、淮山10g、紫河車粉(冲服)5g、山萸肉10g。清水煎煮,每曰一劑。連服一個月。
食宜:羊胆骨1-2具(打碎)、冬蟲草10g、鮮胎盤半只,肉蓰蓉15g、枸杞30g、人參10g、紅棗10粒,同炖湯食用。
>(返回实例)
>(子宫瘤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
血小板減少治疗录 |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種因血液中血小板數量減少而引起的以人體皮膚、粘膜出現瘀斑、瘀點以及内臟或其他組織器官出血為特徵的疾病。个病有原發性和繼發性之分。前者的發病原因目前還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與人體自身免疫有關;后者的形成,則多因感染、藥物中毒、接觸放射性物質以及腫瘤等原因所致。本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型多突然發病,來勢較急,瘀點、瘀斑及出血表現也較嚴重而廣泛,并且多伴有惡寒發熱等全身症狀。慢性型多起病緩慢,來勢較輕,瘀點瘀斑及出血表現比較輕微,而且無其他全身症狀和體徵。本病屬於中醫之“血證”、“發斑”、“紅疹”、“肌衄”等病的範疇。中醫認為其發病原因與熱入營血,陰虚内熱以及氣不攝血等因素有关。
熱入營血:證治同前。
陰虚内熱:皮膚瘀點瘀斑、呈紫紅色,以下肢較為多見,或見鼻衄、齒衄、吐血、便血、月经過多等,伴見眩暈耳嗚、額紅盜汗、潮熱心烦,口乾口渴、腰膝酸軟、手足心熱等症,舌紅苔乾,脈細略敷。治宜滋陰清熱,涼血止。
藥宜:甘蔗汁1杯(約200m1)、藕節炭10g、知母10g、熟地15g、龜板(先煎)15g、鱉甲(先煎)15g、仙鶴草15g、生地30g、白茅根30g、側柏炭10g、旱蓮草15g、女貞子10g、地骨皮10g、阿膠(烊化)10g、黄柏10g、茜单根1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服5-7天。
氣不攝血:皮膚紫斑,反覆發作,勞累后加重,休息后減輕,或見鼻衄、齒衄、月經過多,伴見頭暈疲倦、面色萎黄、唇甲色淡、心悸氣短、腹脹納差等症,舌淡苔白,脈虚細弱。治宜健脾養心,益氣攝血。
食宜:老貓肉300-500g、黨參10g、北芪15g、龍眼肉10g、枸杞10g、太子參6g、炒棗仁15g、當歸10g、茯苓10g、焦楂15g、白蔻3g、白朮3g、花生米30g、紅棗(去核)30粒、旱蓮草10g(若見畏寒肢冷,大便稀溏等脾腎陽虚表現者,可加生姜10g、巴戟10g)。貓肉洗净切塊,加清水適量,葱3根(打結)、姜1塊(拍破),黄酒適量。大火煎煮半小時,弃湯,將貓肉放入砂鍋,加入藥材(布包)及清水適量,炖湯食用。每日一劑,連食5-7天。
>(返回实例)
>(子宫瘤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
白血病治疗录 |
白血病是一種發生于造血系統的惡性增生性疾病。至目前為止,本病的病因病理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其發病與以下多種因素有關。
1)
長期或者大量接觸放射綫。如采用放射療法治療某些疾病,多次使用放射綫檢查,意外接觸某些放射性物質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原子彈在日本爆炸后,遭受電離幅射的幸存者當中,白血病的發病率相當驚人,尤其是嬰幼兒,其發病率更高。
2)
使用某些化學藥品及接觸某些化學物质。如氯霉素、合霉素、磺胺藥、保泰松、氨基比林以及抗腫瘤藥中的烷化劑等藥品,均具有誘发白血病的作用。苯、砷、樂果、丁基亞硝脲等化學品,均具有潜在的致白血病作用。
3)
某些病毒感染。科學研究發現,人類白血病的發生可能與感染某些病毒有關。科學家已經成功地找到了一種能夠使鳥、鼠、貓、牛及靈长類動物產生白血病或淋巴癌的“C型白血病病毒”。但至目前為止,仍未分離出引發人類白血病的有關病毒。
4)
遗傳因素。大量的臨床觀察發現,家族中如有一人患上白血病,則其兄弟姐妹中患上本病的可能性要比一般人群高得多。另外,孿生姐妹或者兄弟中,如有一人患上白血病,則另一人发病的可能性會更高。
總之,白血病的病因病理比較復雜,可能是物理、化學、生物因素(外因)與遣傳、免疫功能缺陷、細胞突變等因素(内因)相互作用的結果。本病的分類方法很多,依其病程的緩急以及細胞成熟程度的不同,可分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依據白血病細胞類型的不同,可分為粒細胞型、淋巴細胞型、單粒細胞型、嗜酸細胞型、嗜碱細胞型、漿細胞型以及紅(白)血病等等:根據周圍血象中有無白細胞增多,可將本病區分為白細胞±曾多性和白細胞無增多性等兩種。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出血,貧血,肝脾及淋巴結腫大,骨髓和周圍血象异常等。令人失望的是,本病至目前為止,尚未找到特效的治療方法。一般多采用化療,免疫療法,骨髓移植以及中醫中藥的方法綜合治療。
>(返回实例)
>(子宫瘤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
慢性白血病治疗录 |
慢性白血病多見於成年人,它與急性白血病的區别在於,其起病緩慢,早期症狀大多不明显常因其他疾病就診而偶然發現。本病以粒細胞減少型較為多見,其次則為淋巴細胞型和單核細胞型。本病除見低熱多汗,身體消瘦等症之外,臨床上以肝脾腫大,胸骨壓痛,眼底靜脈擴張、充盈或者出血、滲出、鼻孔、牙齦出血以及貧血等症較為多見。一般來說,根據上述臨床表現,并結合血象、骨髓象或者染色體的檢查結果,本病的診斷并不困難。但至目前為止,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以下筆者簡述本病的中醫辨證食療方法,供讀者參考。
氣血虧虚:證治參見案例。
肝腎陰虚:頭暈目眩,腰酸耳嗚,口乾心烦,潮熱盜汗,失眠多夢,齒衄鼻衄,舌紅少苔。脈弦細數。治宜滋肝益腎,養陰解毒。
藥宜:淮山15g、黨參10g、茯苓10g、生地10g、白芍10g、麥冬10g、山萸肉10g、北五味子10g、地骨皮15g、炒棗仁15g、柏子仁15g、浮小麥15g、板蘭根15g、龜板(先煎)15g、黄藥子10g、青黛1g(冲服)、蛇舌草3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10-15天為一療程。
食宜:水魚肉半斤、茯苓15g、人參10g、薏米15g、枸杞15g、熟地15g、制黄精15g、炖湯食用。
痰瘀内阻:脅肋脹痛或刺痛,部位固定不移,上腹部可觸及質地堅硬之包塊,伴見頭暈面黄、消瘦乏力、口淡不渴、肌膚甲錯等症,舌質暗淡、有齒痕,或見瘀斑瘀點,苔薄白,脈沉弦或澀。治宜活血化瘀,解毒軟堅。
藥宜:桃仁10g、丹參15g、紅花(後下)10g、鳮血藤15g、當歸10g、赤芍10g、黨參10g、生蒲黄10g、五靈脂5g、鬱金10g、延胡索15g、山慈菇10g、蛇舌草30g、半枝蓮30g、烏藥10g、蘆蒼10g、青黛2g(冲服)。清水煎煮,每日或隔日一劑。7-10天為一療程。
食宜:烏鷄半只、香附10g、丹參10g、茯苓10g、川芎10g、當歸10g、鱉甲30g(先煎1小時,弃渣留汁,加入同炖),炖湯食用。
毒熱熾盛:証治食療參見<脈中行)之二(急性白血病)。
>(返回实例)
>(子宫瘤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
小便失禁治疗录 |
小便失禁,又稱“小便不禁”,是指病人在清醒狀態下,小便不能隨時控制,而自行排出體外的一種病證。中醫認為,本病多因年老體弱,產後體虚,大病、久病、手術之後,身體失於調養,氣血虚弱,以及咳嗽日久、肺氣耗傷,房事過度、損陰劫陽等原因所致。其辨治方法如下:
脾肺氣虚:證治同案例。
腎陽虚弱:小便失禁,尿頻清艮,伴見頭暈耳鳴,面色晄白,畏寒肢冷,手足不溫,腰膝酸痛,陽萎遣精,舌淡胖、有齒痕,苔薄白,脈沉弦。治宜溫陽補腎,固脬攝尿。
藥宜:附片(先煎)10g、肉桂10g、茯苓10g、淮山10g、丹皮10、澤瀉10g、山萸肉10g、熟地15g、金樱子15g、覆盆子l5g、芡實15g、巴戟10g、肉蓰蓉10g、當歸10g、狗脊15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
食宜:狗肉(或羊肉)200-300g、黑豆30g、淮山15g、茯苓10g、韭菜子10g、菟絲子(包)15g、巴戟10g,炖湯食用,每曰或隔日一劑。
肝鬱化熱:小便急迫甚則失禁,伴見頭暈頭痛,口乾口苦,失眠多夢,胸脅脹滿,腹脹納差,便秘尿赤,或見女子經閉痛經,月經不調等症,舌紅苔白,脈弦滑數。治宜疏肝解鬱,清熱化濕。
藥宜:丹皮10g、栀子10g、柴胡10g、白朮10g、當歸10g、白芍10g、甘草10g、茯苓10g、木通10g、滑石20g、龍膽草15g、白茅根30g、車前子(包)15g、黄芩10g、炒麥芽15g、炒棗仁15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服5-7天。
食宜:粳米50g、香附10g、佛手6g、陳皮10g、炒棗仁15g.焦山楂15g,煮粥食用。
膀胱濕熱:小便頻急短赤,不時自遣,伴見小腹拘急疼痛、口乾口苦納差、心煩急躁、頭痛身熱、大便秘結、小便不暢、甚則尿血等症,舌紅苔腻,脈象弦滑。治宜清熱化濕,通利小便。
藥宜:黄連10g、黄芩10g、黄柏l0g、豬苓10g、茯苓10g、澤瀉10g、白茅根30g、枳殼10g、篇蓄15g、滑石30g、車前子(包)15g、薏米30g、炒麥芽15g、神曲15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
食宜:赤小豆(或綠豆)50g、白茅根30g、車前草15g、桑白皮15g、冬瓜100g、老黄瓜100g,加水適量,煮湯食用。
>(返回实例)
>(子宫瘤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
夜尿频繁治疗录 |
夜尿,又稱“夜間多尿”、“夜晚多尿”等等,是指患者經常於夜間小便過多而言。其特徵為:每晚小便2-3次以上,嚴重者,可达整l0次以上,
而且其夜間尿量較多,甚至接近或者超過白天尿量的總和。中醫認為:本病皆因素體虚弱,久病失調,淫欲過度,年高体衰等原因所致。治療時常將本病區分為腎陽衰弱、脾腎陽虚、心脾兩虧等證型加以辨治。
肾陽衰弱:證治同案例。
脾腎兩虧:夜尿頻多,小便清長,畏寒肢冷手足冰涼,腰膝酸軟,頭暈目眩,面色苍白,耳嗚健忘,食少納差,腹脹便溏,或見阳萎遣精,下利清谷(大便為不消化之食物)等症
舌淡胖、有齒痕.苔薄白,脈弦滑。治宜健脾補腎,溫陽固澀。
藥宜:淮山15g、澤瀉10g、茯苓10g、丹皮10g、山萸肉10g、芡實15g、蓮子15g、炒麥芽15g、鸚内金15g、附片(先煎)10g、乾姜10g、肉桂10g、黨參10g、白朮10g、補骨脂10g、肉蓰蓉1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服7-l0天。
食宜:羊肉200-300g,乾姜10g淮山15g、黨參10g、枸杞15g巴戟10g白籮卜50g(切塊)、砂仁3g、蓮子15g、花椒5g、生蔥5根(打結)、紹興酒適量,炖湯食用。
心脾兩虚:失眠多夢,夜尿尿頻,頭暈心怍,耳鳴健忘,疲倦乏力,面色萎黄,胸悶氣短,腹脹納差,舌淡苔白,脈沉細弱。治宜健脾養心,固腎縮尿。
藥宜:當歸10g、川芎10g、北芪15g、炒棗仁15g、浮小麥15g、柏子仁15g、遠志10g、黨參10g、茯苓10g、白朮10g、灸甘草10g、煅龍牡(先煎)各30g、炒麥芽15g、焦山楂15g、覆盆子15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服7-10天。
食宜:白鴿一只、當歸10g、北芪15g、枸杞15g、覆盆子10g、菟絲子(包)15g、人參6-10g、炒棗仁15g、柏子仁15g、炒麥芽15g、淮山15g、蓮子10g、炖湯食用。
>(返回实例)
>(子宫瘤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
小便不畅治疗录 |
癃閉是以小便困難、點滴不暢,甚至完全閉塞不通為主症的病證。其中以小便不暢,點滴量少,病勢較緩者為癃;小便不通,點滴全無,病勢較急者為閉。盡管癃與閉的臨床表現不盡相同,但其病因、證治却基本一致。本病的發生主要與膀胱及三焦氣化功能失調有關。本病相當於西醫所說的尿潴留、小便困難,經過適當的中藥飲食調治之后、多數都可痊愈。但因腫瘤、腎功衰所致者,則要采用手術及其它治療措施,下面分別論述本病的証治食療。
肺熱熾盛:小便不通,或者點滴不暢。伴見口乾口渴,咽乾咳嗽,甚或氣急喘促,痰少而粘,或者痰多心煩,身熱面赤.舌紅苔黄,脈滑數。治宜上清肺熱,下利水道。
藥用:黄芩10g、栀子10g、杏仁10g、枇杷叶15g、桑白皮15g、桔梗10g、車前子(包)15g、茯苓10g、白茅根15g、沙參10g、木通10g、滑石10g、甘草10g、銀花15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痰多咳甚者,加川貝粉5-8g,早晚冲服。
肝鬱氣滯:小便不利,點滴不暢,常因精神抑鬱或者情志不暢而發作或加重,伴見胸脅滿悶、心煩易怒、食欲不佳或口乾口苦等症,舌紅苔白或黄,脈象泫中見數。治宜疏肝解鬱,通利水道。
藥宜:柴胡10g、當歸10g、陳皮10g、沉乔15g、鬱金10g、黄芩10g、丹皮10g、白茅根3Og、車前子(包)15g、王不留行10g、石葦1Og、滑石20g、炒麥芽15g、茯苓1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
中氣不足:參見案例。
腎氣虚弱:小便無力、點滴不暢,面色晄白,畏寒肢冷,腰膝酸痛,神疲氣短。下肢無力,舌淡胖,苔白,脈沉細弱。治宜溫陽補腎,通利小便。
食宜:羊肉半斤、杜仲15g枸杞10g、淮山10g黨參10g、茯苓10g、制附片(先煎)6g、菟絲子(包)15g、肉桂3g、巴戟10g、板粟30g,炖湯食用,連食5-7天。
濕熱蘊結:小便點滴不通,或者滴瀝刺痛,伴見小腹拘急脹滿,口乾口苦,或者大便秘結,心煩失眠,舌紅苔黄腻,脈弦滑數。治宜清熱利濕,分利小便。
藥用:瞿麥20g、木通10g、大黄10g、栀子10g、甘草10g、篇蓄10g、炒棗仁15g、車前子(包)15g、滑石20g、白茅根15g、黄柏10g、蒼朮10g、石葦10g、銀花1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用3-5劑。
尿路阻塞:小便點滴不利,或時通時塞,或尿中带血,或尿中可見砂石,小腹脹滿疼痛,欲尿不得,舌紫暗或見瘀點,脈弦或澀。治宜化痰散結,通利水道。
若屬前列腺肥大所致者,宜用下方治療:當歸尾15g、大黄15g、桃仁15g、穿山甲10g、紅花(后下)10g、芒硝10g、生膝10g、肉桂10g、丹參10g、水蛭l0g、王不留行15g、車前子(包)30g、冬葵子10g、三棱l0g、瞿麥2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7-10天為一療程。
若屬泌尿系結石所致者,可參見<脈中行)之一。
>(返回实例)
>(子宫瘤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
尿後餘沥治疗症 |
尿後餘沥又稱“尿後遺瀝”,是指病人排尿過後,仍然感觉小便不盡的一種病證。本病多因房慾過度,肾精耗傷,腎氣虚弱,開闔不利;憂思抑郁,恼怒慯肝,思慮過度,勞倦傷脾以及中氣不足,湿热下注等原因所致。下面簡述本病之分型證治。
腎氣虚弱:證治同案例。
中氣不足:尿後餘瀝,小便不暢,遇勞則發,休息後減輕,伴見頭暈疲倦、氣短乏力、面色晄白、腹部墜脹、納差便溏等症,舌淡苔白,脈沉細弱。治宜補中益氣。溫陽利尿。
藥用:黨參10g、炙甘草10g、白朮10g、陳皮10g、當歸10g、北芪15g、升麻10g、柴胡10g、淮山10g、炒麥芽15g、神曲15g、芡實10g、木香1Og、砂仁1Og、蓮子10g。清水煎煮,每曰一劑。
食用:白鴿一只,當歸10g、北芪15g、人參10g、枸杞10g、芡實10g、蟲草5g、蓮子10g、紅棗5粒、生薑l塊(拍破),炖湯食用。7-10天為一療程。
肝郁氣滯:小便餘瀝不暢,每因情緒波動而發作,伴見頭暈疲倦,胸脅滿悶,腹脹納差,口乾口渴,或見女子痛經、月經不調,舌淡苔白,脈象弦滑。治宜行氣疏肝,通利小便。
藥用:柴胡10g、枳實10g、白芍10g、甘草10g、陳皮10g、香附10g、川芎10g、炒麥芽15g、神曲15、g青皮1Og、白茅根15g、車前子(包)15g、烏藥15g、淮山15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服5-7天。
食宜:粳米60g、青皮6g、佛手6g、香附6g、蓮子10g,煮粥食用。
濕熱下注:小便短赤灼痛,尿後遣瀝不暢。或見尿中帶血,伴晃腹滿脹痛,口千口苦,頭暈頭重,腰膝酸痛,食慾不振,大便秘結,舌紅苔黄膩,脈弦滑略數。治宜清熱化濕,舒利小便。
藥宜:萆蘚15g、益智仁10g、篇蓄10g、瞿麥10g、木通10g、梔子10g、甘草10g、滑石30g、車前子(包)15g、黄柏10g、蒼朮10g、茯苓10g、白茅根30g、淮山10g、炒麥芽15g、大黄1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服3-5天
(服藥後大便過多者應減去大黄) 。
食宜:赤小豆60g、薏米30g、甘草10g、焦山楂l5g、冬瓜200g(切塊)、竹蔗水50ml,煮湯食用。連食5-7天。
本病患者除應積極堅持治療之外,還應戒食生冷油腻及酸辣刺激之品。腎虧患者,還應適當節制房事。
>(返回实例)
>(子宫瘤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
便血治疗录 |
便血是指大便中混有血液的一種病症。便血有遠血、近血之分。遠血是指血液在糞便之後排出而言。常因胃及小腸出血所致;近血指血液在糞便之前排出,其病多因肛門或大腸的疾病引起。根據出血顏色的不同,本病又可分為腸風與臟毒兩種類型。一般來說,“血清而鮮紅者,為腸風;濁而黯者為臟毒”(明.戴元禮(症治要決)
。通常本病多因脾氣虚弱,統攝無力,血行失常,溢於腸内,或因飲食不節,嗜酒過度,過食辛辣,濕熱内蘊,下注大腸,灼傷脈絡所致。因此,便血患者除了積極堅持飲食、藥物治療之外,更須戒食辛辣刺激,煎炸油腻之品,戒除烟洒。中老年人經常大便帶血,往往是消化道Cancer的征兆。因此時常便血者,應盡早請醫生徹底檢查治療,以排除罹患癌症的可能性。
脾胃虚寒:大便帶血、血色紫暗,或者純為黑便,伴見腹痛隱隱、喜溫喜按,頭暈畏寒,面色晄白,肢體倦怠,大便稀溏,舌淡胖、苔薄门,脈沉細弱。治宜溫中散寒,健脾攝血。
藥用:附片(先煎)10g、炮姜10g、阿膠(烊化)10g、黄芩炭10g、白芨粉10g、三七粉(冲服)5g、側柏炭15g、黨參10g、白朮10g、焦山楂15g、北芪15g、白芍10g、炙甘草10g、炒扁豆15g。清水煎服,每日一劑。連用5-7天。
食宜:粳米50g、黨參10g、芡實15g、淮山15g、炮姜10g、三七粉6g、鮮蓮藕汁一杯、紅糖適量。諸藥同粳米一起熬粥,粥成後加入藕汁,再煮5分鐘,然后加紅糖適量調味,趁溫服用,一日兩次。
溫熱内蘊:大便下血、血色鮮紅,或見先血後便,“血出如濺”,伴見大便不暢、小便短赤、口乾口苦等症,舌紅苔黄腻,脈弦滑數。治宜清熱利濕,和絡止血。
藥宜:槐花30g、蒼朮10g、黄芩10g、黄連10g、黄柏10g、栀子10g、側柏炭15g、焦地榆15g、紅茜根15g、枳殼10g、當歸1Og、赤小豆15g、藕節炭15g、荆芥炭15g。清水煎服,每日一劑。連用5-6天。
食宜:豬蹄一只(或豬大腸一段)、赤小豆30g、黑木耳(泡發)10g、黄花菜15g、白果10g、藕節炭15g、側柏炭15g,鹽、醋適量。藥食洗净,同入砂鍋,加水適量,小火慢炖至豬蹄(或大腸)爛透即可食用,每日一劑。
>(返回实例)
>(子宫瘤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
慢性結腸炎治疗录 |
慢性結腸炎是一種發生於結腸的炎症性疾病。一般來說,本病多見於青壯年人,以起病緩慢,反覆發作,纏綿難愈為特徵。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便溏,排便次數增多,大便中常夾有少量膿、血及粘液等。本病的發病原因目前還不十分清楚,但多數學者認為,其發病與免疫、遣傳、食物過敏、精神創傷以及微生物與寄生蟲感染等因素有關。本病相當於中醫所說的“泄瀉”、“下痢”等証,臨床上除了可見脾腎陽虚型之外,尚可見到脾胃虚弱、心脾兩虧以及肝鬱脾虚等証型。
脾胃虚弱:腹痛隱隱,腹脹便溏,腸鳴浮腫,食少納差,頭暈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脈沉細弱。治宜健脾和胃,消食止瀉。
藥宜:黨參10g、茯苓10g、白朮10g、薏米15g、砂仁10g、甘草10g、桔梗10g、淮山10g、炒扁豆15g、陳皮10g、神曲15g、芡實15g、蓮子10g、焦山楂15g、炒麥芽15g、石榴皮15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7-10天為一療程。
食用:牛肉(或鷄肉)150g、淮山15g、黨參10g、芡實10g、花椒5g、白朮5g、砂仁3g、炒扁豆10g、陳皮5g,炖湯食用。
肝鬱脾虚:腹脹腹痛,腹瀉便溏,胸脅滿悶,矢氣頻多,或見腹痛即瀉,瀉後痛減,伴見失眠多夢、心煩急躁、食欲不佳、月經不調等症,舌淡苔白,脈弦滑。治宜疏肝解鬱,健脾止瀉。
藥宜:柴胡10g、白朮10g、當歸10g、白芍10g、甘草10g、茯苓10g、檳榔10g、防風10g、陳皮10g、石榴皮15g、焦三仙各15g、炒棗仁15g、遠志1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服5-7天。
食宜:粳米50g、香附10g、薤白10g、淮山10g、黨參10g、炒扁豆15g、陳皮6g,煮粥食用。心脾兩虚,腹脹納差,腹瀉便溏,頭暈失眠,多夢健忘,神疲乏力,心悸胸悶,舌淡苔白,脈沉細弱。治宜健脾養心,和中止瀉。
藥宜:木香10g、砂仁1Og、陳皮10g、黨參10g、茯苓10g、白朮10g、炙甘車10g、炒棗仁15g、柏子仁15g、蓮子10g、浮小麥15g、炒麥芽15g、焦山楂15g、神曲15g、北芪15g、紅棗5枚、生姜3片。清水煎煮,每曰一劑。連服1-2周。
食宜:白鴿1只、當歸6g、北芪15g、蓮子10g、芡實10g、炒棗仁10g、焦山楂15g、人參5g(或黨參15g)、黄花菜10g、紅棗5枚、冬菇3粒、葱白2根,炖湯食用。
>(返回实例)
>(子宫瘤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
痢疾治疗录 |
痢疾,又稱“下痢”、“滯下”、“時疫痢”、“腸辟”等。根據其臨床表現的不同,本病還有赤白痢、血痢、膿血痢、五色痢、熱痢等别名。本病相當於西醫所說的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其中以前者較為多見)
。細菌性痢疾是一種因痢疾杆菌侵襲腸道所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里急後重,下痢赤白膿血。西醫根據本病的病程及表現的不同,將其區分為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其中急性菌痢又分為急性典型性、急性非典型性及急性中毒性等三種類型。中醫認為,本病多因濕熱、疫毒之邪,侵襲胃腸,毒熱壅滯;飲食不節,恣食膏梁厚味,濕热内壅以及貪涼喜冷,恣食生冷瓜果,損傷脾
胃濕從寒化等原因所致。臨床上常將本病區分为濕熱痢、疫毒痢、寒濕痢、虚寒痢等多種證型加以辨治。
濕熱痢:腹痛下墜,瀉痢膿血,大便次數較艺,甚者一日可達十次以上,伴見口乾口苦、惡心嘔叶、肛門灼熱、小便熱痛等症,舌紅苔黄腻,脈弦滑數。治宜清熱解毒,行氣導滞。
药宜:黄芩10g、黄連10g、白頭翁15g、白芍10g、甘草10g、木香1Og、大黄6g、焦山楂15g、炒麥芽15g、神曲15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
食宜:粳米30g、薏米30g、馬齒莧30g、白头翁30g,煮粥食用。
疫毒痢:發病急促,突然腹痛,里急後重,便下赤白膿血或紫黑色血水,甚至可見高熱煩渴、頭痛煩躁、痙厥昏迷等症,舌絳苔黄燥,脈象滑數。治宜清熱止痢,解毒涼血。
药宜:白頭翁30g、黄芩1Og、黄蓮10g、黄柏10g、秦皮10g、銀花10g、連翹10g、赤芍10g、丹皮10g、地榆15g、白芨10g、甘草10g、焦山楂15g、馬齒莧30g。清水煎煮,每曰一劑。
食宜:綠豆30g、甘草1Og、馬齒莧30g、豆腐200g,煮湯。食豆腐喝湯。每曰一劑。(本型若見高熱昏迷者,應極早送醫院搶救。)
寒濕痢:腹痛下墜,瀉下白色粘凍,或见少量血液,伴見腹脹納差、口粘不渴、頭暈頭重,身困乏力等症,舌淡苔白膩,脈象緩滑。治宜温化寒濕,散寒行滯。
药宜:蒼术1Og、白朮10g、陳皮10g、甘草10g、黄連10g、馬齒莧l5g、玉片10g、當归10g、肉桂6g、厚樸10g枳實10g、木香1Og、焦山楂l5g、炒麥芽l5g、神曲l5g、鷄内金l5g、茯苓l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用3-5天。
食宜:粳米50g、大蒜(獨頭紫皮者優)30g、薏米20g、紅茶(包)3Og、紅糖適量,煮粥食用。
虚寒痢:證治參見案例。
最後必須指出的是,本病多因飲食不潔所致,因此為了防止其發病,平時除了要注意飲食衛生外,最好還應多食大蒜以抗菌殺毒。患上本病之後,還應戒食生冷、辛辣刺激及油腻煎炸等不易消化之品。
>(返回实例)
>(子宫瘤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
鼻咽癌治疗症 |
鼻咽癌是一種發生於鼻咽部的惡性腫瘤。早期多無明顯症状,及至症狀出現時,多已發生轉移,極難治療。但是讀者也不必過於悲哀,只要細心觀察,本病還是有迹可寻的。本病早期多有鼻塞涕濁、涕中帶血,鼻衄頭痛,耳鳴重聽(即聽力減退),頸項惡核、堅硬如石等症狀出現。及至晚期癌腫轉移后,还可出現口眼歪斜、面神經麻痹、眼瞼下垂、吞咽困難等症。根據癌腫的範圍及轉移程度,西醫常將本病分为四期。
I期:腫瘤多局限於鼻咽部的一個部位;
II期:腫瘤多波及兩個部位;
III期:腫瘤多已侵犯鄰近的軟組織和顱神经等,頸部淋巴結腫大多在8 x 8cm以下
IV期:已經出現顱底骨質及顱神經損害,肿瘤多已向遠處轉移,頸部淋巴結腫大多在8x8cm以上。
本病屬於中醫的“失榮”、“石上疽”等病的範疇。中醫認為本病多因素體虚弱,邪氣内侵,稽留日久,瘀毒化癌;悲恐憂思,肝脾受损肝氣鬱結,氣滯血瘀,脾虚濕阻。痰濁内生。瘀毒内結,積聚成癌以及過食辛辣煎炸,腐败霉變之物,熱毒内蘊,毒聚成癌等原因所致。關於本病的治療,臨床上多主張采用放疗”(放射綫治療)、“化療”的方法治疗、此外,如果能在此基礎上配合中藥、食療等方法綜合治療,其治愈的可能性更高。臨床上本病除肝腎陰虧型外,以痰瘀凝聚型多为多見。下面簡述其證治食療。痰瘀凝聚:鼻塞痰多,頭痛頭重。頸部腫塊、質硬不痛,涕中帶血,耳鳴耳脹,心悸心煩,神情倦怠,舌暗瘀點,苔膩脈滑。治宜化痰散瘀,軟堅抗癌。
药宜:浙貝15g、玄參15g、昆布15g、海藻15g、丹參15g、半夏10g、青皮10g、茯苓10g、天南星10g、炒棗仁15g、山慈菇15g、蛇舌草30g、土圓10g、莪朮15g、露蜂房1O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15-20天為一療程。
食宜:烏龜肉半斤、蛇舌草30g、丹參10g、薏米40g、菱角30g、茯苓10g、青皮5g,炖揚食用。
>(返回实例)
>(子宫瘤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
肺癌治疗症 |
肺癌是呼吸道的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一般認為,其發病與長期吸烟以及吸入被工業廢氣嚴重污染的空氣有關。本病早期多無明顯不適。因此,長期咳嗽吐痰、胸痛氣急或者痰中帶血的患者,應積極請醫小檢查治療,以防本病的發生。肺癌有原發性與轉移性之分。早期原發性肺癌,一般多主張手術治療。晚期或轉移性肺癌,則應根據情况適當采用放療、化療、中草藥及食療等方法綜合治療。現介紹本病的辨證食療方法,供讀者參考使用。
脾肺氣虚,痰濕内阻:咳嗽痰稀,色白量多,胸悶氣短,頭暈疲倦,腹脹納差,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象細弱。治宜健脾補肺,化痰抗癌。
藥宜:黨參10g、茯苓10g白朮10g北芪15g、甘草log陳皮10g、半夏l0g、蛇舌草30g半枝蓮15g生薏米30g露蜂房10g、天葵葉10g、炒麥芽15g、淞貝10g、三奈10g、淮山1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10-15天為一療程。
食宜:冬菇5枚、人參10-15g(切片)、冬蟲草5g、薏米15g、淮山10g藕粉30g。諸藥及冬菇炖湯,冲藕粉食用。每日或隔日一劑,可長期服用。
氣陰兩虚、虚熱内生:乾咳少痰或者痰中帶血。口乾口渴,胸痛背痛,消瘦乏力,虚煩不眠,午後潮熱,手足心熱,舌紅或絳,苔乾或無苔,脈沉細弱。治宜益氣養陰,解毒抗癌。
藥宜:麥冬1Og、沙參15g、五味子10g、百合10g、百部10g、生地15g、桔梗1Og、黄芩10g、地骨皮15g、蛇舌草30g、半枝蓮15g、魚腥草30g、生薏米30g、天葵l0g、龍葵10g。清水煎煮,每曰一劑。10-15天為一療程。
食宜:生梨汁半杯、沙參15g、麥冬10g、生地15g、黨參10g、露蜂房10g、石斛10g。諸藥煎煮,取汁,兑入梨汁,一日内分兩次飲用。
熱痰阻肺,癌毒内結:咳嗽痰黄,粘稠難咯,痰中帶血或者咳痰腥臭,胸悶胸痛,口燥咽乾,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黄腻,脈弦滑。治宜清熱化痰,解毒抗癌。
藥宜:桔梗10g、前胡10g、甘草10g、枇杷葉15g、馬兜玲15g、昆布15g、海藻15g、全瓜簍15g、魚腥草、30g、蛇舌草30g、半枝蓮15g、正天葵10g、龍葵10g、薏米30g、冬瓜仁10g、黄芩10g。清水煎煮,每曰一劑。10-15天為一療程。
食宜:粳米50g、生薏米30、小冬瓜仁15g、魚腥草30g、敗酱草30g、大蒜5辦、桑白皮15g。先將諸藥煎煮取汁,用藥汁煮蒜粥食用。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返回实例)
>(子宫瘤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
食管癌治疗症 |
食管癌是消化系統的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僅次於胃癌。發病部位以食管中段較為多見。其次是食管下段及上段。本病以中年男性較為多見,其發病年龄多在40歲以上。關於本病的治療,到目前為止,不論西醫还是中醫,都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辦法。
一般來說,早期多主張手術治療。手術過后還應適當服用藥物治療一段時間,以防止复發。中、晚期多主張采用化療、放療、電療及中醫中藥等方法綜合治療。下面簡述本病的中藥食療配方,供患者參考。
痰瘀内結:吞咽不利,甚則湯水難下,胸骨后痛或見背痛,呃逆反胃或者泛吐痰涎,肌肤甲錯,形體消瘦,舌質暗或』見瘀點、瘀斑,舌下靜脈青紫,舌苔垢腻,脈弦澀。治宜活血化瘀,化痰抗癌。
藥宜:桃仁1Og、紅花(后下)10g、當歸10g、川芎10g、丹參15g、急性子15g,川貝10g、鬱金l0g、海藻15g、昆布15g、黄藥子10g、田七粉(冲服)3g、斗半夏10g、陳皮10g、丁香6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10-15天為一療
程。
食宜:魚鰾(水發)50g、猴頭菇3粒、芦笋20g、薏米30g、當歸10g,田七3g,炖汤食用
癌毒傷陰:咽喉梗塞疼痛,
吞咽困難,口乾口渴,胸背灼痛,煩躁失眠,潮熱盜汗,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少津舌苔薄黄,或花剝少苔,脈弦細數。治宜清熱養陰,解毒抗益氣補血治胃癌
。
>(返回实例)
>(子宫瘤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
胃脘痛治疗录 |
中醫的“胃脘痛”、“呃逆”、“反胃”等病的范疇,其辨證飲食調治方法如下。
氣滯血瘀:胃脘脹痛或者刺痛,上腹或可觸及包塊,表面凹凸不平,伴見面赤心煩、口乾欲饮食納欠佳.大便色黑,舌暗、有瘀斑瘀點,苔白。脈弦或澀。治宜理氣止痛,散瘀抗癌。
藥宜:三棱10g、莪朮15g、木香10g、砂仁10g、陳皮10g.半夏10g、丹參15g、赤芍1Og、山慈菇10g、半枝蓮15g、黨參10g、黄藥子10g、炒麥芽15g、玉竹10g、薏米15g、失笑散
(包)15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服10-15天。
食宜:粳米50g、香附6g、冬菇5枚、薏米15g、玉竹10g、茯苓10g、桃仁6g、三七片2g,煮粥食用。
脾胃陽虚:胃脘隱隱作痛,喜溫喜按.呃逆泛酸,嘔吐痰涎清水,腹脹鈉差,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沉細弱。治宜温中扶陽,補虚抗癌。
藥宜:人參10g(或黨參15g)、干姜10g、半夏10g、陳皮10g、丹參15g、生牡蠣(先煎)30g、木香10g、砂仁10g、蛇舌草30g、半枝蓮l5g、薏米30g、山慈菇10g、紅棗5枚。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服1-15天。
食宜:粳米50g、菱角60g、薏米15g、蓮子15g、干姜6g、砂仁5g,煮粥食用。
肝氣犯胃:胃脘脹痛,胸脅滿悶,口乾口苦,心煩急躁。呃逆嗳氣。腹脹納差,舌紅苔黄,脈弦略數。治宜疏肝和胃,理氣抗癌。
藥宜:柴胡10g、當歸10g、白芍10g、白朮10g、甘草10g、茯苓10g、神曲15g、炒麥芽15g、黨參10g、蛇舌草30g、半枝蓮15g、天葵10g、龍葵10g、薏米15g、山慈菇10g、露蜂房1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服10-15天。
食宜:香菇10枚、大蒜10辦、香附6g、薏米15g、陳皮6g、蛇舌草30g、紅棗5枚、紅糖15g,煮湯飲用。
氣血虚弱:証證食療同案例。
>(返回实例)
>(胃脘痛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
結腸癌治疗录 |
結腸癌是消化系統的一種常見的惡性肿瘤,發病率僅次於胃癌和食管癌。關于本病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及一般性的防治原則已于第二册所述,本篇着重介紹有關中醫治療。本病屬於中醫的“癥瘕”、“積聚”、“脏毒”等病的範疇,治療時常分為以下幾型。
氣滯血皿瘀:腹部包塊,脹滿剌痛,部位固定不移,泻下紫黑膿血,伴見里急后重、胸悶气短、口乾喜飲、失眠心煩等症,舌暗紫、可见瘀點瘀斑,苔薄白,脈弦澀。治宜行氣活血,解毒抗抗癌。
藥宜:當歸15g川芎10g、赤芍l5g、桃仁10g、紅花(后下)6g、臺烏10g、元胡10g、丹皮10g、枳殼10g、五霓脂15g、香附10g、半枝蓮30g、蛇舌草30g、山慈菇1Og、意米l5g、炒麥芽15g柴胡10g、銀花15g、甘草l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10-l5天為一療程。
食用:粳米60g、陳皮10g、香附10g、薤白15g,煮粥食用。
濕热滯腸:腹痛腹脹,下痢赤白,惡心嘔吐
里急后重,食納不佳,口渴心煩,胸悶氣短,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黄腻,脈象滑數。治宜清熱和利濕,解毒抗癌。
藥用:黄連10g、黄芩10g、黄柏10g、焦地榆15g、枳殼10g、生薏米15g、白頭翁15g、敗酱草15g、蛇舌草15-30g、半枝蓮15-30g、馬齒莧30g、槐花15g、銀花15g、焦山楂15g、炒麥芽15g、忍冬藤15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7-10天為一療程。
食宜:赤小豆30g馬齒莧30g、大蒜10枚、綠豆30g生山楂15g、紅糖適量,煮湯飲用。
氣血虧虚:證治參見案例。
肝腎陰虧: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心煩口乾,潮熱盜汗,腹脹納差,大便不暢,舌紅少苔,脈弦細數。治益滋補肝腎,養陰抗癌。
藥宜:淮山10g、澤瀉10g、茯苓10g、丹皮10g、山萸肉1Og、生地15g、知母10g、黄柏10g、生首烏15g、枸杞10g、半枝蓮30g、薏米15g、黄蘗子10g、山慈菇10g、露蜂房10g、石斛1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7-10天為一療程。
食宜:水魚肉半斤,薏米30g、枸杞10g、玉竹10g、制黄精10g、菱角15g、茯苓l0g、三奈5g,煮湯食用。
>(返回实例)
>(结肠癌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
乳腺癌治疗录 |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其主要臨床表現為乳房腫塊、疼痛,乳頭溢液、出血以及腋下淋巴結腫大等等。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認為,其发病與攝入脂肪過多、纖維素過少,體形太肥,体重過重,未曾哺乳以及長期精神抑鬱等原關。通常,西醫多依其形狀特徵的不同,而將本病區分为硬癌、濕疹樣癌、膠樣癌及炎性癌等四種。关于本病的治療,早期多主張以手術為主,同时配合其他療法。本病即中醫所說的“乳岩”,其辨治方法如下:
肝氣鬱結:證治參見案例。
熱毒蘊結:乳房硬结、潰爛,血水外溢,臭穢難聞,局部色紅發紫,疼痛劇烈,伴見惡寒發热、消瘦納差等症,舌紅苔黄,脈象弦滑。治宜清熱解毒,扶正抗癌。
藥宜:蛇舌草30g、半枝蓮30g、半邊蓮15g、露蜂房10g、山慈菇10g、黨參10g、白朮10g、茯苓10g、薏米30g、北芪15g、白芥子10g、炒麥芽15g、蒼朮10g、野菊花15g、天葵10g、龍葵1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1-2個月為一療程。
食療配合:薏米30g、菱角20g、白果10g、茯苓10g、蘆笋30g、大蒜5枚、螃蟹1-2只,炖湯食用,每日一劑。
冲任失調:乳房腫塊、疼痛,經期較重,伴見經期腹痛(脹)、月經不調等症,舌淡苔白,脈沉弦細。治宜散結抗癌,調理冲任。
藥宜:柴胡10g、白朮10g、當歸1Og、白芍10g、香附10g、蛇舌草30g、山慈菇10g、鬱金1Og、全蝎10g、巴戟1Og、知母1Og、白芥子1Og、甘草10g、茯苓1Og、青皮10g、浙貝1O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1-2個月為一療程。
食宜:烏鶸肉(連骨)
150g、絲瓜絡15g、香附1Og、當歸1Og、川芎1Og、青皮1Og、甘松1g、焦山楂1Og,炖湯食用。
氣血虚弱:乳癌晚期,局部疼痛難忍,腫塊外翻呈菜花狀,表面潰爛,血水外滲,伴見消瘦乏力、面色萎黄、頭暈氣短、食少納差等症,舌淡苔白,脈沉細弱。治宜益氣補血,扶正抗癌。
藥宜:北芪30g、龍眼10g、黨參10g、茯苓10g、白朮10g、當歸10g、木香10g、焦三仙各15g、柴胡10g、半枝蓮30g、蛇舌草30g、炒棗仁15g、遠志10g、山慈菇10g、甘草1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1-2個月為一療
程。
食宜:水魚肉半斤、薏米30g、菱角30g、慈菇15g、橘核10g、當歸10g、人參10g,炖湯食用。
>(返回实例)
>(乳缐癌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