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癬治疗 | 痤瘡治疗 | 失眠治疗 | 風濕痠痛 | 肛门癢腫治疗- 外科实录
 


 外科治疗录 | 乳腺增生 | 急性乳腺炎 | 急性濕疹(1) | 急性濕疹(2) | 荨麻疹 |
|
癰疖 | 黄褐斑 | 牛皮癬 | 白疕 | 脱疽 | 臁瘡 | 乳房瘤 | 乳头刺痛 |
|
產后奶郁乳廱腫 | 膽結石 | 脱肛 | 自汗 | 大量出汗 | 感冒 | 肛门癢腫 | 風濕痠痛 |
| 長期失眠 | 手腳麻痺 | 生蛇 |  <<更多....>>

乳腺增生治疗录
乳腺增生是指乳房部的一種非炎症性的增生性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乳房内腫塊疼痛,經前(3-4天)及經期腫塊增大,疼痛加重,經後腫塊縮小,疼痛減輕。腫塊常相繼或同時出現,其大小不一致,形狀不規則(或扁或圓),分佈不均匀(乳房各部位或局限於一處),界限不清楚(腫塊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推之可移動,與皮膚不粘連。臨床上,本病可見片塊型(腫塊呈片塊狀,圓形或不規則形,厚薄不等,數量不一,邊界不清,立體感差),結節型(腫塊呈結節狀,形狀不規則,邊界不清楚,立體感强),混合型(腫塊呈片狀、結節、條索、砂粒等兩種或兩種形態以上),彌漫型(腫塊分佈範圍較廣泛,超過三個象限以上)等等多種表現,但以片塊型最為多 见。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肺鬱氣滯、脾失健運,痰濕内生,氣鬱痰凝以及肝腎不足、冲任失調等原因所致。其辨治方法如下:
氣鬱痰凝:乳房腫塊脹痛、經期加重,經後減輕.伴見失眠多夢、心煩易怒、腹脹納差、頭暈頭痛等症,舌淡苔白,脈象弦滑。治宜化痰解鬱,軟堅散結。
药宜:丹皮10g、栀子10g、柴胡10g、白朮10g、當歸10g、 白芍10g、瓜萎仁15g、橘核
15g、荔枝核15g、茯苓10g陳皮10g、半夏10g、浙貝10g、昆布15g、甘草1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15-20天為一療程。
食宜:鱔魚1條(切段)、當歸6g、川芎6g、茯苓10g、紫菜3g、海帶10g、陳皮10g、 黃酒
1湯匙,煮湯食用。
冲任失調:參見案例。
本病的治療多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因此患者應有一定的耐心堅持服藥,同時還應戒食生冷、辛挾、油腻煎炸之品。

>(返回实例) >(乳腺增生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急性乳腺炎治疗录
急性乳腺炎即中醫所說的“乳癰”、“奶疖”等。依據其發病時間的不同,中醫又有“内吹乳癰”與“外吹乳癰”之說。其中發生於妊娠期者稱為“内吹”,發生於產後者則稱為“外吹”。闐於本病的治療,臨床上,常根據病情的不同而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初起:證治參見案例。
成膿期:乳房腫脹逐漸增大,疼痛加重,表面皮色掀紅灼熱,口乾口渴,壯熱不退,繼之腫塊中央變軟,有波動感(說明膿已成)。舌紅苔黄,脈弦數。治宜清熱解毒,托里排膿。
處方:當歸10g、川芎10g、穿山甲10g、北芪15g、皂刺10g、甘草10g、石膏15g、野菊花15g、銀花15g、蒲公英15g、地丁草15g、板蘭根15g、大青葉10g、白芷1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用5-7天。
食宜:水魚1斤、蒲公英15g、白芷10g、馬齒莧15g、炮山甲15g,炖湯食用。
演膿期:膿腫潰破出膿,或者切開引流後,熱退身涼,腫痛逐漸消退(此時身體常常比較虚弱),舌淡苔白,脈弦細弱。治宜益氣補血,調補元氣。
藥宜:銀花15g、連翹20g、玄參15g、當歸10g、甘草20g、蒲公英15g、黨參10g、茯苓10g、白朮1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用3-5天。
食宜:乳鴿1只、北芪30g、枸杞15g、黨參10g、茯苓10g、淮山10g、甘草10g,炖湯食用。

>(返回实例) >(乳腺炎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急性濕疹治疗录(1)
本病的主要特徵為:皮膚多形性損害,局部皮膚潮紅,可見丘疹、水泡、膿泡、浸淫流水、結痂脱皮、鱗屑、苔蘚樣變等。西醫通常將本病區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濕疹等三種類型。急性濕疹起病較快,可發生于身體任何部位或者泛發全身、但以面額兩頰、耳窩前后、口唇周圍、頸前、胸部、腋下、肘窩、膕窩以及外陰、肛門、小腿等處較為多見。
急性濕疹多為對稱發病。起初發病時局部皮膚潮紅、腫脹,輕微瘙癢或者灼癢無比(而且瘙癢常呈陣發性或者間歇性發作,夜間尤為明顯,常常影響睡眠),繼之局部出現密集的丘疹、丘泡疹、水泡等皮損,而且常因搔抓而致水泡破裂,形成糜爛浸淫,流滋結痂等情形。最后,皮膚痂蓋脱落,出現光滑嫩紅的新生皮膚而痊愈。急性濕疹一般多無全身反應,但病情嚴重時,也可出現頭痛發熱、口乾口苦、便秘尿赤等症。亞急性濕疹多由急性濕疹失治、誤治轉變而來。其特徵為局部紅腫,水泡減輕,流滋浸淫減少,可見丘疹、紅斑脱屑等表現。慢性濕疹多因前兩型反覆發作而成,亦有少數患者,一開始發病時即為慢性。慢性濕疹的主要特徵為,患處皮膚增厚、變硬,顏色變深,多呈暗紅色或紫褐色,可見少許抓痕、結痂、鱗屑脱皮及色素沉著。偶然也可出糜爛、浸淫,有時還因患部皮膚粗糙,皮紋加深而出現苔蘚樣變。皮膚瘙癢多于夜間及精神紧張時較重。至目前為止,本病尚無特效療法,一般多主張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治療本病時,如果能在采用内治法的同時,適當地配合下述外治法,則常常會使療效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急性濕疹可用下方:

蒲公英15g
銀花15g、馬齒莧15g野菊花15g、黄柏15g、苦參15g、百部15g。清水煎煮,待冷后局部濕敷。滲出減少時,可用蛋黄油外搽。
慢性濕疹可用上方熏洗,或用:蒼朮10g
黄柏10g五倍子10g大楓子30g防風10g、松香10g、苦參10g白蘚皮5g鶴虱10g木槿皮10g、野菊花10g。烘乾研成粉,每次取麻紙1張,加藥粉適量,卷成香烟狀,點燃用烟熏烤局部(熱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宜,時間以10-15分鐘為限)。
禁忌:本病患者應忌食辛辣刺激,生冷油腻以及牛、羊、鳮、鴨、魚腥等發物,盡量避免以手搔抓患處。急性濕疹患者還應忌用熱水燙洗和接觸、使用肥皂等刺激物洗涂患處。

>(返回实例) >(湿疹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急性濕疹治疗录(2)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炎症性、變態反應性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皮膚瘙癢、丘疹潮紅、糜爛、浸淫、抓痕結痂以及脱皮、鱗屑、苔蘚樣變等。本病具有皮損對稱分布,呈多形性反覆發作,纏綿難愈等特點。中醫將本病稱之為“濕瘡”,認為其發病多因先天稟賦敏感,風、濕、熱毒之邪蘊阻肌膚所致。本病多發于人體某些特殊的部位,如頭面、耳内及耳前、耳后、乳房、臍周及陰部、手背、手掌及小腿内外側。臨床上,將濕瘡浸淫全身, 流水極多者,稱為“浸淫瘡”;皮疹狀如錢幣者,稱為“錢幣狀濕疹”;皮損以丘疹為主者,稱為“粟瘡”或者“風瘡”;生于耳部、乳頭部的分别叫作“旋耳瘡”、“乳頭風”;發于臍部、陰囊部的則分别以“臍瘡”、“腎囊風”命名;起于手部、四肢彎曲部的濕疹,又分别被稱為“病瘡”、“四彎風”等等。中醫常將本病區分為濕熱浸淫、脾虚濕盛、血虚風燥等症型加以辨治。必要時還常配用外治法治療。當然如果能配合飲食療法,則效果更為理想。
濕熱浸淫:皮膚瘙癢不堪,皮損腫脹潮紅,可見糜爛流水、浸淫成片,以及皮膚抓痕結痂等表現,伴見便秘尿赤、口乾l苦等症。舌紅苔黄腻,脈弦滑數。治宜清熱利濕,解毒止癢。
药宜:龍膽草15g、栀子10g、黄芩10g、柴胡10g、車前子(包)15g、生地15g、澤瀉10g、木通10g、蒼朮10g、黄柏10g、赤芍10g、白蘚皮15g、地膚子(包)15g、土茯苓15g、丹皮10g、大黄6-10g、甘草1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服5-7天。
食宜:薏米30g、綠豆30g、赤小豆50g、馬齒莧15g、魚腥草15g、地膚子(包)15g、蒲公英15g,煮湯食用。
脾虚濕盛:起病緩慢,皮損以丘疹、疱疹為多見,浸淫滲液較多,皮膚可見脱屑、結痂。伴見面浮肢腫、胸悶納呆、大便稀溏、小便清長、頭暈頭重、疲倦乏力等症,舌苔白腻,脈象弦滑。治宜健脾益氣,除濕消瘡。
藥宜:萆蘚15g、茯苓10g、澤瀉10g、木通10g、滑石30g、甘草10g、車前子(包)15g、薏米10g、白朮10g、黨參10g、炒扁豆15g、淮山10g、陳皮10g、蒼朮10g、黄柏10g、炒麥芽15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服l-2周。
食宜:蛇肉或龜肉300g、黨參15g(或人參5-10g)、薏米15g、淮山15g、土茯苓15g、車前子(包)15g、小馬齒莧15g、蒲公英15g、甘草5g,炖湯食用。
血虚風燥:證治同案例。

>(返回实例) >(湿疹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荨麻疹治疗录
荨麻疹是因皮膚粘膜微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强而引起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俗稱“風疹塊”,中醫稱之為“癮疹”、“瘖癗”等等。西醫認為:本病的發病原因很多,諸如食物、藥物過敏,冷熱或者日光刺激,吸入花粉、灰塵或動物皮膚,以及接觸生漆、某些化妝品等等,都可引起本病。另外 ,罹患某些疾病,如膽囊炎、腸道寄生蟲病、局部病灶感染等等,也可導致本病。本病的主要臨床特征為:皮膚灼熱瘙癢,可見瓷白色或淡紅色、邊界清楚、略高于皮面之風團。通常 ,西醫將本病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類型。急性荨麻疹多在發病數日至2~3周内痊愈,慢性荨麻疹則常常反復發作,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不愈。中醫認為本病多因風熱外犯、風寒外襲、衛表不固、陰虚火旺以及婦女冲任不調等原因所致。下面簡述其分型治療。
風熱外犯:皮膚風團、色紅瘙癢,遇熱則增,得冷則減,伴見惡風發熱,身熱心煩、口乾口渴、咽喉腫痛,舌紅苔黄,脈象弦數。治宜清熱解毒,祛風止癢。
藥宜:銀花15g、連翹10g、牛子10g、薄荷10g、甘草10g、桔梗10g、蘆根l5g、地膚子
(包)15g、蛇床子(包)15g、栀子10g、升麻10g、菊花10g、蟬衣10g、桔梗1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 5-7天為一療程。
食宜:冬瓜肉200g、淡豆豉15g、菊花10g、蟬退10g、全蟲5g,煮湯食用。
風寒外襲:風團瘙癢、色白或淡紅,遇冷及吹風時加重,遇溫暖時減輕,伴見惡寒肢冷, 口淡不渴,鼻塞清涕,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浮虚緩。治宜散寒解表,祛風止癢。
藥宜:荆芥10g、生地15g、防風10g、苦參10g、知母10g、當歸10g、甘草10g、蒼朮10g、石膏15g、木通10g、牛子10g、桂枝10g、辛夷10g、焦山楂15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服5-7天。
食宜:粳米50g、防風6g、蘇葉6g、紅棗5枚、生姜10g、葱白3根、紅糖適量,煮粥食用。
衛表不固:風團瘙癢,久治不愈,每于汗后發作。風團大小不等,形態不一,可相互連結成片。伴見畏寒肢冷、容易出汗、頭暈疲倦、微惡風寒等症,舌淡苔白,脈沉細弱。治宜益氣固表,祛風止癢。
藥宜:北芪15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白朮10g、防風10g、浮小麥15g、地膚子(包)15g、蛇床子(包)15g、蟬退10g、黨參10g、蒼耳10g、牛子10g、紅棗5枚、生姜3片。清水煎煮,每日一劑,5-7天為一療程。
食宜:甘榜鳮(或蛇肉)200g、浮小麥15g、北芪15g、白朮6g、防風6g、缸棗10枚、淡豆豉10g、桂枝3g、生姜3片。炖揚食用, 每日一劑。
陰虚火旺:證治同案例。
冲任不調:經前或者經期皮膚風團瘙癢,經后自然消失,伴見月經不調、經期腹痛、經血暗紫、血塊量多或見帶下量多、色白質稀等症,舌暗紫,苔白膩,脈弦數。治宜調理冲仅,養血止癢。
藥宜:柴胡10g、白朮10g、當歸10g、白芍10g、甘草10g、茯苓10g、生地15g、川芎10g、香附10g、紅花(后下)10g、地膚子(包)15g、蛇床子(包)15g、全蟲5g、烏梢蛇10g、白花蛇1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服7-10天。
食宜:黑鷄200g、丹參10g、枸杞15g、土茯苓15g、全蟲5g、黨歸10g、川芎10g、紹興酒適量,炖湯食用。

>(返回实例) >(荨麻疹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癰疖治疗录
癰疖是一種常見的皮膚急性化膿性感染。多發于頸、背、腋、面部、臀及會陰等毛囊和皮脂腺分布較為豐富的部位。疖是指單個毛囊和皮脂腺的化膿性感染; 癰則牽扯到多個相連的毛囊和皮脂腺同時發病。癰腫常常是由一個或多個疖腫發展而來。兩者的區别在于,痲的範圍較局限,腫痛等症狀表現較輕微;癰的範圍較為廣泛,腫痛發熱等症狀表現也較嚴重。本病由于其發病部位的不同,名稱也不盡相同。如生于面部或手足的疖,因其堅硬而根腳收緊如釘釘之狀,所以又稱為疔,一般的 癰腫則稱之為“石疖”。生于唇部的癰,稱之為“唇癰”;生于腦后、項部的癰,稱之為“腦疽”或“對口瘡”;生于背部者,稱之為“發背”或“搭背”;生于手部的稱“手發癰”;生于耳后者名“旋耳癰”;生于臀部者又名“臀癰”等等。本病相當于西醫所說的急性膿腫,多發性疖腫,蜂窩組織炎等等。其病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者白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中醫認為,本病多因飲食不慎,過食膏梁厚味,或者飲酒過度,火熱内盛,蘊毒内發所致。也可因暑濕熱毒,侵襲肌膚,熱腐膿成,氣血瘀滯等原因所致。本病患者應戒食辛辣、油膩煎炸之品,忌食烟酒,多食蔬菜,保持大便通暢。中醫常根據奉病的發展過程,將其分為早期,成膿期、潰膿期等多個不同時期,加以辨治。
早期:局部紅腫熱痛,有一個或多個結節,高出皮面,壓痛明顯,部位局限(癌)或向周圍擴散(癰)。常伴有惡寒發熱,頭痛口乾,心煩口渴 ,便秘尿赤等症。舌紅苔薄白或薄黄,脈弦滑數。治宜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藥宜:銀花15g、蒲公英
15g、地丁草15g、野菊花15g、板蘭根15g、大青葉15g、赤芍10g、丹皮10g、當歸尾10g、白芷10g、馬齒莧15g、生地15g、黄芩10g、栀子10g,(有便秘者,加大黄6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用3至5劑。
食療:粳米50g、魚腥草15g、蒲公英15g、生地15g、綠豆30g、銀花10g,煮粥食用。
成膿期:局部紅腫疼痛,中央區可見膿栓或壞死塌陷。可伴見全身發熱、頭痛口乾、頭暈納差、便秘尿赤等症,舌紅苔黄,脈象弦數。治宜清熱解毒,消腫排膿。
治療:同案例。
潰膿期:局部紅腫疼痛減輕,中央膿栓潰破流出,膿稠色黄,局部常形成程度不同的潰爛面,頭痛發熱等症狀消失或較輕微,舌紅苔黄,脈細數。治宜益氣補血,祛腐生新。
食療:乳鴿50g、北芪30g、黨參10g、蒲公英15g、熟地15g、魚腥草15g。炖湯食用,每日一劑,連用5至7天

>(返回实例) >(癰疖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黄褐斑治疗录
黄褐斑是一種發生於面部的色素沉著性皮膚病,又稱“肝斑”、“雀斑”等等。其中,又將兩側對稱、形如蝴蝶者,稱為“蝴蝶斑”。另外中醫將本病稱為“面塵”、“黧黑斑”、“黧黑鼾?”等。一般來說,奉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面部、前額、鼻部及上唇等處可見黄褐色或者咖啡色的色素沉着斑,其大小不定,形狀不規則,周圍界限清楚,而且無痛、癢等局部不適感覺。本病多因氣滯血瘀、肝腎陰虚、精虧血虚、濕熱内蘊等原因所致,因此相應地將本病區分為以下幾型加以辨治:
氣滞血瘀:證治同案例。
肝腎陰虧:除見面部雀斑之外,伴見頭暈耳嗚、腰膝酸軟、疲倦乏力、肢體消瘦、口乾口渴、潮熱心煩,或見失眠多夢,颧紅盜汗,經血量少,甚或閉經等症,舌紅苔白,脈沉細弱。治宜滋補肝腎,育陰消斑。
藥宜:淮山10g、茯苓10g、丹皮10g、制黄精15g、制首烏15g、桑椹15g、枸杞15g、山萸肉10g、熟地15g、墨早蓮15g、甘草10g、白芷10g、女貞子15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2-3周為一療程。
食宜:鴨肉(或兔肉)150g、生地30g、淮山15g、枸杞15g、白芷3g、田七片5g、黄酒30ml.炖湯食用。
精血虧虚:除見面部褐斑之外,伴見頭暈目眩、形體消瘦、面色萎黄、肌膚乾燥等症,甚則還可見到皮膚搔癢、皲裂脱屑等症,舌淡苔白而乾,脈細弱無力。治宜養精補血,護膚消斑。
藥宜:當歸10g、生地15g、阿膠(烊化)10g、制首烏15g、枸杞10g、白芷10g、鷄血藤10g、川芎10g、麥冬10g、黑豆10g、黑芝麻15g、丹皮10g、黨參10g、絲瓜絡15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 10-15天為一療程。
食療:黑豆60g、瘦肉60g、當歸10g、枸杞15g、白芷5g、桑椹10g、川芎10g、黨參10g,煮湯食用。
濕熱内蘊:除見面部雀班之外,伴見頭暈頭重、肢體酸困、面部油脂分泌過多、口粘口苦、腹瀉便溏、腹脹納差等症,舌紅苔黄腻,脈象弦滑略數。治宜清熱化濕,消瘀散斑。
食宜:粳米60g、冬瓜150g(切塊)、菊花10g、 白茯苓10g、蓮子10g、淮山10g、薏米10g、甘草5g、芡實10g、赤小豆30g, 煮粥食用。早晚各一碗,10-15天為一療程。
本病患者,除了應積極堅持飲食、藥物治療之外,還應注意堅持飲食清淡,戒除烟酒嗜好,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以及魚腥等發物。

>(返回实例) >(黄褐斑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牛皮癬治疗录
牛皮癬是一種反覆發作的慢性鱗屑性皮膚病。其典型臨床特徵為:皮膚反覆出現表面覆蓋有多層銀白色、乾燥鱗屑的紅斑,鱗屑刮去后,基底層可見淡紅色的半透明薄膜。本病又稱白疤,西醫稱之為銀屑病。本病可發生于全身各處(包括頭面、胸腹、背部、臀部及四肢等),但以頭皮、肘膝關節伸側及骶尾部較為多見。本病病程較長,常反覆發作,纏綿難愈。發作時斑丘疹不斷增加擴大,鱗屑增多,基底颜色鮮紅,周圍皮膚可出現“同形反應”(即皮疹附近皮膚碰傷或者受到搔抓等刺激時,即刻可出现類似的皮疹)。臨床上,西醫常將本病區分為尋常型、關節型、紅皮病型、膿疱型等多種類型。其臨床表現為:
寻常型:
皮損呈錢幣狀、點滴狀、環狀、地圖狀等,基底潮紅,表面銀白色鱗屑較厚,常呈堆積狀。鱗屑刮去后,底層可見淡紅色半透明薄膜,再刮下去,則可見到呈篩狀如露水樣出血。發生于頭皮者,還可起脱發。
關節型:
常伴有關節酸痛,活動受限甚至關節畸形等。輕者只侵犯指(趾)等小關節,重則可累及多個關節(包括膝、脊柱等),甚至可出現紅腫熱痛及骨質破壞。
紅皮病型:皮膚彌漫性充血潮紅,大量脱屑.腫脹浸潤明顯。
膿疱型:皮疹上可見大小不同的膿疱,呈針尖樣或粟粒樣,以掌跖部較多,甚至泛發全身。嚴重時可伴見發冷發燒,關節腫痛等症。本病常反覆發作,纏綿難愈。不論是西醫或者中醫,療效均不甚理想。因此本病宜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下篇筆者將詳細介紹本病的辨證治療。

>(返回实例) >(牛皮癬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白疕治疗录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風寒、風熱之邪侵襲肌膚,或者濕熱熱毒之邪蕴積肌表以及肝腎不足、冲任失調,血虚風燥、瘀阻肌表而成。臨床亡常將本病分為以下幾型加以辨治。
血熱風盛:證治參见案例。
血虚風燥:病情穩定,皮損減少,不再增加或僅有少量增加,皮膚乾燥,瘙癢減輕,舌淡苔白,脈象濡細。
治宜:癢血润燥,祛風止癢。
藥宜:荆芥
10g、防風10g、當歸10g、川芎10g、生地15g、白芍 10g、北芪15g、制首烏
15g、甘草10g、白蒺藜10g、苦參10g、蒼朮10g、丹參15g、益母草15g、烏蛇1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一個月為一療程。
熱毒熾盛:全身皮膚灼热,呈彌漫性潮紅,或有輕微腫脹,或有散在的小膿瘡,皮膚鱗屑不多,伴見壯熱心煩、口乾口渴、便秘尿赤等症,舌紅苔黄腻,脈象滑數。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止癢。
宜:犀角1g(或水仁角30g,先煮)、生地30g、黄連l0g、淡竹葉:10g、銀花15g、連翹10g、麥冬10g、丹參15g、苍朮10g、黄柏10g、玄參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石膏15g、大黄6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一個月為一療程。
濕熱蘊膚:腋窩、腹股溝及掌、跖等部位可見糜爛浸淫性紅斑,表面可見脓疤,伴有胸悶氣短、腹脹納差、疲倦乏力、帶下量多等症,舌紅苔黄腻,脈象滑數。治宜清熱解毒,利濕和營。
藥宜:黄芩10g、黄連10g、黄柏10g、薏米30g、茯苓10g、赤芍10g、丹皮10g、滑石15g、甘草10g、木通10g、澤泻10g、車前子(包)15g、地膚子(包)15g、土茯苓15g、栀子1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一個月為一療程。

>(返回实例) >(白疕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脱疽治疗录
脱疽是一種以四肢末端壞死,甚則指(趾)節脱落為主症的病證,又稱“脱骨疽”。本病多發于青壯年,以下肢較為多見。起病時,患者自覺趾(指)蒼白、麻木、怕冷、行走不便,繼之患趾(指)疼痛劇烈,漸漸壞死變黑,直至趾節脱落。中醫認為,本病多因氣滯血瘀、寒濕凝滯、熱毒浸淫、氣虚血虧等原因所致,因此相應地將本病區分為以下幾型加以辨治。寒濕凝滯:患肢麻木酸痛,有沉重及抽痛感。若發于下肢,則常常可出現“間歇性跛行”(即走路時小腿突然疼痛,肌肉抽搐,致使患者不得不停止行走,休息后疼痛減輕或者消失,但開始行走后又再次發作),局部皮膚冰涼、蒼白,舌淡苔白腻,脈沉遲弱。治宜散寒祛濕,溫經通脈。
藥用:獨活10g、寄生10g、當歸10g、川芎10g、牛膝10g、防風10g、細辛3g、秦艽10g、杜仲10g、鳮血藤15g、北芪15g、赤芍10g、桃仁10g、紅花(后下)10g、黨參10g。
清水煎煮,每曰一劑。
食用:蛇肉(或狗肉)200g、制附子6g、肉桂6g、乾姜10g、懷牛膝15g,炖湯食用。
外用:秘傳外洗方熏洗,每日一劑,連用2-3周。
氣虚血虧:患部肌肉萎縮,皮膚乾燥、脱皮,趾(指)甲肥厚,組織壞死脱落后,瘡面生長緩慢,肉芽暗紅或淡紅不鮮,伴見面黄肌瘦,精神憔悴,倦怠乏力,神疲氣短,心悸多夢, 自汗畏寒,舌淡苔白,脈沉細弱。治宜益氣補血,通脈生肌。
食宜:牛肉(或者鳮肉)300g、黨參15g、當歸10g、北芪15g、枸杞15g、茯苓10g、熟地10g、川芎10g、紅棗5枚,炖湯服用。
藥用:人參5-10g(或黨參15g)、北芪15g、茯苓10g 白朮10g、鷄血滕15g、當歸10g、甘草10g、川芎10g、熟地15g、赤芍10g、地龍15g、牛膝15g、炒棗仁15g、炒麥芽15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2-3周為一療程。
熱毒浸淫:患肢暗紅腫脹,趾(指)紫黑,局部皮膚可見黄疱、或者潰破腐爛,瘡面顏色淡紅不鮮,局部灼痛劇烈,如火燒水燙,影響睡眠,以致患者夜間需“彎腰抱足”而坐,徹夜難眠。伴見口乾身熱,便秘尿赤等症,舌紅苔黄腻,脈象滑數。治宜清熱解毒,通絡止痛。
藥宜:銀花15-30g、玄參15g、當歸15g、甘草10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丹參15g、毛冬青15g、乳香10g、没藥10g、元胡15g、桃仁10g、紅花(后下)10g、地丁草10g、赤芍10g蜈蚣3條。清水煎煮,每日一劑。
食宜:雪梨2個(切塊)、生地15g、赤小丑50g、麥冬15g,煮湯食用。
本病多不易治愈, 因此治療時宜采用食療,藥療相結合,内治、外治相配合的方法。必要時還應考慮手術治療。本病治療期間應戒除烟酒,注意患肢保暖,防止局部損傷。

>(返回实例) >(脱疽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臁瘡治疗录
臁瘡,又稱“裙邊瘡”、“褲口毒”、“老爛脚”,是一種發于小腿下部内側或者外側的慢性潰瘍。其特點是瘡口經久不愈,或者雖已收口,但每因損傷而復發。中醫認為,本病多因長期站立,擔負重物,致使下肢脈絡瘀阻,氣血運行不暢,復因濕熱下迫,氣滯血瘀、血腐肉敗而成潰瘍。另外,本病常因碰傷、燙傷、蚊蟲咬傷以及濕疹、局部皮膚瘙癢等原因也可誘發。本病多反復發作,經久不愈,因此治療本病時宜采用中西醫結合、内外治兼用的方法來治療。外治多較復雜,讀者一時很難掌握,筆者在此主要介紹本病内治法。通常本病可分為氣血不足及濕熱浸淫等兩種證型。關于氣血不足型的治療,讀者可參考上述病例,下面筆者主要介紹濕热浸淫型的診治方法。
症狀:小腿内側或者外側潰瘍,局部紅腫疼痛、瘙癢不適,或見潰爛流水,舌紅苔黄脈弦滑數。治宜清熱消腫,利濕解毒。
藥宜:萆蘚10g、薏米15g、黄柏10g、丹皮10g、滑石20g、通草10g、澤瀉10g、銀花15g、連翹10g、地膚子(包)15g、白蘚皮15g、地車15g、甘草1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7-l0天為一療程。
外用:黄柏10g、銀花15g、蒲公英15g、馬齒莧15g。清水煎煮30分鐘后,以乾净的紗布浸水濕敷(溫敷最好,不可熱敷)。臁瘡患者,多很難治愈,因此預防本病就顯得極為重要。平素下肢靜脈曲張者,應采用彈力繃带或者彈力護腿來保護小腿。小腿一旦有皮膚破損或者感染發生時,應盡早采取有效方法積極治療。潰瘍治愈之后,還應聽從醫生的勸告,施行大隱靜脈高位結紮以及曲張靜脈剝離術,或者使用彈力護腿保護小腿,以避免外來損傷導致潰瘍復發。

>(返回实例) >(臁疮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乳癖宜疏肝解郁
乳房瘤是一種常見的多發於婦女乳房内的良性腫瘤。無論是年輕婦女,還是中年婦女,都有可能罹患本病。其發病年齡為十三至六十二歲, 但以廿至廿十五歲的青年婦女較為多見。因其“内結於隱僻,外不可見也” (《醫宗必讀 》),故此,中醫又稱之為“乳癖”。西醫認為,本病多因乳房纖維组織的慢性增生所致,中醫則認為系因情志不暢、氣機紊亂,肝郁痰凝、痰瘀内結以及冲任失調 ,氣滯痰凝等原因所致。一般來說,本病多發生於乳房的外上方,常為一側單發,但也可表現為一側或兩側多發,其典型特徵為:乳房結塊,圆形或卵圓形,皮色正常,表面光滑,大小不定,質地堅硬邊界清楚,略具彈性,推之移動,不痛不癢,而且與表皮不相黏連 ,一般來說,本病預後良好。如果釆用正確的中醫、食療方法積極治療,常常會獲得滿意的療效,并非一定要手術不可。臨床上本病除見冲任失調者外,以肝郁痰擬型較為多見。其证治食療如下:
症候:乳中結塊,表面光滑,推之移動,與皮不連,伴見心煩急躁、多夢失眠,頭暈疲倦、乳房脹痛,且於情緒波動時脹痛加重,胸闷气短,腹胀纳差,舌淡苔白,脉象弦滑。治宜疏肝解郁,化痰软坚。
藥方:柴胡10g、白术10g、当归10g、白芍10g、甘草10g、茯苓10g、香附10g、青皮10g、白芥子10g、郁金10g、天葵10g、全蝎5g、浙贝10g、海藻10g、昆布10g、丹參15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10-15天為一疗程。
食疗:乌贼肉100g、蘆笋30g、竹笋30g、生山楂15g、薏米15g、茯苓10g、陳皮6g、海帶15g、紫菜3g,煮湯食用。

>(返回实例) >(乳房瘤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軟堅化痰治乳疬
乳房异常發育症包括男性乳房异常發育和兒童乳房异常發育等兩種類型,是指乳暈部出現疼痛性腫塊的一種病證而言。前者多見于中、老年男性, 后者多見于十歲以下之男女兒童。中醫將奉病稱之為“乳癘”、“妳癘”等等,多因男子腎氣不足,肝脈失養,以及女于冲任失調,痰凝血瘀等原因所致。
本病多見于單側,偶爾也可以出現于雙側。其主要臨床表現為,乳暈中央出現扁圓形腫塊,輕微脹痛或者壓痛,男性患者也可出現發音較高,胡須較少,陰毛按女性分布等特徵。中藥治療本病具有較好的療效。臨床上,中醫常將本病區分為以下幾型加以治療。
氣郁痰結:証治食療參見案例。
陽虚痰凝:除見乳房硬塊之外,伴見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尿頻遣尿、遣精陽萎、頭暈疲倦、耳嗚健忘等症,舌淡苔白,脈沉細弱。治宜溫陽化痰,活血散結。
藥宜:杜仲10g、鹿角膠(烊化)10g、半夏10g、丹參15g、赤芍10g、菟絲子(包)15g、枸杞10g、山萸肉10g、當歸10g、附子(先煎)10g、熟地15g、淮山15g、青皮10g、香附10g、鬱金10g。清水煎煮 ,每日一劑。連服1-2周。
食宜:龜肉300g、丹參15g、玄參15g、海帶15g、紫菜15g,炖湯食用。
陰虚痰結:除見乳房硬結之外,伴見腰酸耳鳴、手足心熱、心煩口渴、失眠健忘等症,舌紅少苔,脈象細數。治宜滋陰養血,軟堅化痰。
藥宜:淮山10g、澤泻10g、茯苓10g、昆布10g、海藻15g、陈皮10g、甘草10g、丹参10g、赤芍10、青皮10g、浙貝10g、穿山甲10g、當歸10g、川芎10g、牛膝10g、龟板胶(烊化)1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服1-2周。
食宜:
水魚肉半斤、丹參10g、淮山15g、茯苓10g、枸杞15g、香附10g、海藻15g、青皮5g,炖湯食用。

>(返回实例) >(乳头刺痛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產后奶郁乳廱腫
急性乳腺炎是一種發生於乳房部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初起時乳房局部腫脹疼痛,表面紅腫灼熱,全身可見發冷發熱,頭痛口乾等症。病情進一步發展時,可見乳房脹痛越來越重,表面有波動感,全身出現高熱、寒戰以及血中白細胞增多,患側淋巴結腫大、壓痛等症,最後腫塊逐漸軟化形成膿腫。表面膿腫可向外自行潰破流膿,或者穿破乳管自乳頭部流出膿液;深部膿腫還可向乳房深部潰破而形成乳腺後膿腫。急性乳腺炎是乳房部的一種常見疾病多發於產後三至四周之内的哺乳期婦女,尤其是初產婦較為多見。中醫認為,本病多因乳頭破損、内陷、畸形或哺乳時乳頭疼痛,乳汁聚積過多,小兒吮吸不盡,乳汁積留,腐敗成膿;或者小兒口中熱毒之氣内侵,以及外邪侵襲等原因導致乳汁内積,腐敗化膿。另外,產婦情志抑郁,心情不暢以及飲食不節,胃中積熱等原因也可導致肝胃郁熱,循經上擾而引發乳廱。西醫認為:本病多因乳頭破損,乳汁凝結,金黄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化膿性細菌通過破損的乳頭侵襲乳房,并大量繁殖而成病 。一般來說,本病預後良好,如果治療及時、恰當的話,多數可在一至兩周内痊愈,但是如果能積極有效的預防本病則將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為了預防本病的发生,妊娠七个月之後的婦女,應經常用温水擦冼乳头,保持乳頭清潔;乳頭内陷的产妇,经常牵拉按摩、輕揉乳頭,可有效地防止本病的发生。
產後應保持乳頭的清潔,养成定时哺乳的習慣;奶水過多時,可经常用手按摩、擠壓乳房,使乳液排出體外。发现乳頭破裂、損傷或者身體其他部位有化脓性感染時,應盡早設法醫治。另外,產婦分娩之後,如能堅持用橘核15-30g、青皮10g,荔枝核15g,水煎服用3-5天,可有效地預防本病的發生。

>(返回实例) >(急性乳腺炎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膽結石口乾惡心
膽石症是一種嚴重影響中老年人,特别是中年女性身體健康的常見疾病。導致膽石形成的原因很多,除了飲食、營養等因素之外,膽汁瘀滯、細菌感染及膽汁成份(膽固醇、膽紅素)改變等原因是導致膽石形成的主要原因。臨床上,膽石的種類,可分為兩種:一種為混合型結石,由膽固醇過多所致;一種為泥沙型結石,因膽紅素代謝失常所致。中醫認為:膽結石多因肝氣鬱結。木失條達:膽失疏泄,膽汁鬱積,鬱久生熱,濕熱熏蒸,煎熬膽汁所致。為了防止膽結石的形成,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l.多食豆類及豆制品,少吃膽固醇高的食物。
2.多食含人體必需脂肪酸豐富的植物油,少吃動物油。
3.多食維他命A原、D、K及纖維素含量豐富的綠色或橙黄色蔬菜,少吃甜食。
4.多食山楂、烏梅、玉米須等利膽食品,戒食烟、酒和辛辣刺激性食品。
5.注意個人衛生,保持餐前洗手的優良習慣,避免食用不乾净或未經消毒的食品。
6.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生氣。注意休息,不要過勞。

>(返回实例) >(胆结石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氣虛下陷脱肛
脱肛是指肛管或直腸向下脱出至肛門之外的一種病證。僅有直腸粘膜脱出者,則為部份性脱肛;若腸壁全層脱出者,則屬完全性脱肛。本病多見於小兒、老人及多產婦女。中醫認為:脱肛多因便秘不暢、排尿困難、慢性咳嗽、强力勞動、婦女生產過多以及久泄久痢等原因引起腹壓增高所致,也可因氣血虚弱、中氣下陷、收攝無力所致。通常將脱肛分為初期、中期、後期等三種類型加以食療。
初期(一度):排便時有腫物脱出,但便後脱出物即自行縮入肛内。脱出物呈淡紅色,長3-5CM,觸之柔軟,無彈性,不易出血,屬直腸粘膜脱出。
宜用:黄鱔1條(治净)、薏米30g、北芪50g、糯米30g、黨參l0g、枳殼6g,煮湯食用,連食1周。
小期(二度):脱出物不能自行縮入需用手托才可。脱出物呈圓錐形,淡红色,长5-10cm,表面為有層次的粘膜皺壁,觸之较厚。有彈性,為直腸全層脱出。
宜用:人參(切片)5g、炙黄芪50g、太子參10g、黨參10g、陳皮3g、粳米100g。後四味藥,用水煮2次,每次加水約4碗,煮至2碗,兩次藥汁摻匀,加米及人參片,煮粥食用。每日一劑 ,連食1周。
後期(三度):脱出物不能自動縮回,須用手推或卧床休息才能縮回。不僅大便時脱出,其至連咳嗽、啼哭、噴嚏、站立、行走、下蹲及小便時也會脱出,伴有肛門墜脹或少量出血及少許粘液排出。脱出物呈圓柱形,觸之較厚,長達10CM以上。
宜用:水魚1只(約1-2kg重),炙黄氏50g、白朮6g、人參5g(或黨參15g)、陳皮6g、积殼10g、枸杞10g、炙甘草10g,慢火炖湯食用。每日一劑 ,連食1周。無論脱肛屬那一期,均可使用下方外洗。北芪20g、木槿皮30g、花椒15g、樸硝20g、白蘚皮30g。清水煎煮30分鐘左右,取汁局部熏洗。每日一劑,連用5-7天。

>(返回实例) >(脫肛草药,健康食品推荐) >(本页目录)

痤瘡治疗录
痤瘡是一種以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病變為主要特徵的常見的皮膚病﹒因其發病與內分泌的關係密切﹐因此﹐多發生在青年人身上﹒痤瘡多生於顏面及胸﹑背﹑肩等部位﹐其皮損以黑頭粉刺﹑丘疹﹑膿瘡等較為多見﹐但也有出現結節﹐囊腫﹑瘢痕等皮膚損害者﹒
中醫學中﹐痤瘡又有“肺熱粉刺”﹑“面瘡”﹑“壯疙瘩”﹑“青春痘”等稱謂.臨床上﹐除氣滯血瘀型之外﹐還可見到肺胃蘊熱﹐血分熱盛及陰寒凝滯型﹒
肺胃蘊熱﹕粉刺瘙癢﹐呈丘疹﹑水疕樣﹐多發生於額﹑頰﹑鼻旁等部位﹐面色潮紅﹐渴喜冷飲﹐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象滑數﹒治宜清肺瀉熱﹐涼血解毒﹒
食宜﹕蒲公英15g﹑魚腥草15g﹑玉竹10g﹑銀花15g﹑甘草6g﹑玄參15g﹑枇杷葉15g﹑桑葉15g﹑淡竹葉10g﹑生地10g﹑白茅根30g﹑石膏20g﹑菊花10g﹑蘆根10﹒
諸藥加清水適量﹐煎煮40分鐘~1小時﹐棄渣留汁﹐加薏米50g﹑粳米50g﹐煮粥食用﹐每日一劑﹒
血分熱盛﹕顏面痤瘡﹐瘙癢明顯﹐皮損多為丘疹﹐顏色鮮紅﹐或伴有發膿瘡﹑口渴咽乾﹑煩燥易怒﹑便秘尿赤﹐或見女子月經提前﹐舌紅苔黃﹐脈象弦數﹒治宜清熱涼血﹑解毒療瘡﹒
食宜﹕銀花15g﹑石膏20g﹑玄參15g﹑甘草6g﹑蒲公英15g﹑生地20g﹑淡竹葉10g﹑麥冬10g﹑丹參6g﹑紫草10g﹑玫瑰花6g﹒
諸藥加水滴量﹐慢火煎煮1小時左右﹐藥汁過瀘沉澱後﹐取上清水加綠豆100g﹐煮湯食用﹐可加冰糖適量調味﹒
陰寒凝滯﹕瘡色晦暗﹐皮疹可相互接通成廔管﹐ 擠破後有粘稠液體流出﹐伴見面白肢冷﹐畏寒嗜臥﹐腹脹便溏等症﹒治宜溫陽散寒﹐托毒消瘡﹒
食宜﹕老母雞肉1斤﹑北氏50g﹑黨參10g﹑肉桂3g﹑炮山甲10g﹑乾薑10g﹑生地10g﹑皂刺10g﹑附片6g﹑黃酒適量﹐炖湯食用﹒每日一劑﹐7~10天為一療程﹒
痤瘡的發生發展與飲食的關係極為密切﹐因此﹐痤瘡患者一定要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少食動物脂肪及糖類食物(尤其是巧克力)﹐禁食辛辣刺激及魚蝦等腥發食品﹐同時﹐還應限制糕點﹑牛奶乳酪﹑奶油及煎炸食品的攝取﹒
皮膚瘙癢症
皮膚瘙癢症﹐中醫稱之為“癢風”﹑“風騷癢”等等﹒根據其發病部位的不同﹐又有“陰癢”﹑“腋癢”﹑“肛門癢”等稱謂﹒通常將本病分為下面幾型加以辨治﹕
風熱侵襲﹕皮膚瘙癢難忍﹐遇熱加劇﹒皮膚可見條狀抓痕﹑血跡或色素沉著﹐伴見口乾口渴﹑失眠心煩﹐舌紅苔黃﹐脈弦滑數等症﹒治宜疏風清熱﹐解毒止癢﹒藥療﹑食療同案例﹒
風寒外襲﹕皮膚瘙癢﹐以大腿內側﹑小腿後側及關節周圍較為多見﹒每遇夜晚﹑解衣或受冷時加重﹐皮膚乾燥脫屑﹐伴見畏寒發熱﹑疲倦乏力﹐舌淡苔白﹐脈象沉遲等症﹒治宜疏風散寒﹐解毒止癢﹒
食宜﹕蛇肉300g﹑荊芥10g﹑蟬退10g﹑桂枝3g﹑地膚子(包)15g﹑牛蒡子6g﹑乾薑10g﹑防風3g﹑紅棗6枚﹒每日一劑﹐炖湯食用﹒視病程長短﹐連食5~10天﹒
濕熱下注﹕外陰﹑陰囊或肛門瘙癢﹐抓破後有液體滲出﹐伴見胸悶腹脹﹑口乾口苦﹑頭重頭暈等症﹐或見女子帶下量多﹐舌苔黃膩﹐脈象滑數﹒治宜清熱利濕﹐解毒止癢﹒
食宜﹕綠豆100g﹑甘草6g﹑馬齒莧15g﹑蒲公英10g﹑海帶15g﹑車前子15g﹑生地10g﹐煮粥食用﹐每日一劑﹒
配用﹕白石凡10g﹑雄黃10g﹑木槿皮15g﹑白蘚皮15g﹑銀花15g﹑地丁草15g﹐水煎取汁﹐局部外洗﹐每日2次﹒
陰虧血虛﹕此型多見於老年人或久病陰虛患者﹒皮膚乾癢﹐抓痕累累﹐頭暈眼花﹐失眠多夢﹐耳鳴腰痠﹐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弦細數﹒治宜養陰袪風﹐潤膚止癢﹒
食宜﹕鱔魚(或泥鰍或穿山甲肉)200g﹑熟地10g﹑地膚子(包)15g﹑枸杞10g﹑﹑淮山10g﹑蛇床子(包)15g﹑川芎6g﹐炖湯食用﹐連食3~5天﹒
自汗治疗录
汗證通常可分為自汗﹑盜汗﹑脫汗﹑戰汗﹑黃汗等多種類型﹐但以自汗﹑盜汗較為常見﹒自汗是指患者在白天清醒時﹐在安靜狀況下時時汗出﹐常伴有畏寒肢冷﹐動則汗出加重﹐頭暈心慌等症﹒盜汗是指患者在入睡後汗出不止﹐清醒後汗出自止的一種病症﹒本篇著重討論自汗的食療證治﹒
一般來說,營衛不和,肺氣虛弱,陽氣不足及氣陰兩虛等多種原因都可引起自汗,臨床上宜細加分辨,對症治療,方可提高療效。
營衛不和﹕汗出不止﹐週身痠楚﹐惡風發熱﹐疲倦乏力﹐或見心慌氣短﹑失眠多夢﹐舌淡苔白﹐脈緩﹒治宜調和營衛﹐固表止汗﹒
食宜﹕粳米50g﹑桂枝10g﹑甘草6g﹑北氏20g﹑蓮子10g﹑火段 牡蠣15~30g(先煎﹐棄渣留汁)﹐紅棗5枚﹑生薑3片﹑蔥白3根﹒
諸藥布包﹐同米﹑紅棗一起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熬粥﹐粥成後﹐棄布包﹐加入薑蔥﹐再煮5~10分鐘﹐即可食用﹒
肺氣虛弱﹕汗出不止﹐動則益甚﹐面色白光白﹑心慌氣短﹐平素極易傷風咳嗽﹐苔薄白﹐脈細弱﹒治宜補肺益氣﹐固表止汗﹒
食宜﹕牛肉半斤﹑北氏15~30g﹑人參3~6g﹑甘草6g﹑浮小麥30g﹑五味子5g﹑防風5g﹑蓮子10g﹑白朮5g﹑煅牡蠣15~30g(先煎﹐棄渣留汁)﹐紅棗5枚﹑小香5g﹑大香3g﹑花椒5g﹐炖湯食用﹐每日一劑﹒
陽氣不足﹕汗出不止﹐畏寒肢冷﹐手足冰涼﹐腹脹納差﹐大便稀溏﹐小便清長﹐或見尿頻夜尿﹐舌淡胖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治宜溫陽固表﹐斂汗止汗﹒
食宜﹕羊肉半斤(或羊肚1只)﹑淮山10g﹑北氏30g﹑山萸肉6g﹑黨參10g﹑黑豆15g﹑當歸6g﹑乾薑10g﹑防風5g﹑浮小麥30g﹑炒麥芽15g﹑白朮5g﹑花椒g﹑小茴香6g﹑八角2g﹑肉桂1g﹐炖湯食用﹐每日一劑﹐7~10天為一療程﹒
氣陰兩虛﹕證治同鄧小姐﹒
大量出汗治疗录
“自汗多屬陽虛﹐盜汗多屬陰虛”﹐也就是說白天經常出汗者﹐多半是因陽氣虛弱﹐不能固攝陰液所致﹔夜晚入睡出汗者﹐多半是因陰虛內熱﹐迫液外泄所致﹒本篇主要討論盜汗的辨証治療﹒一般認為﹐素體陰虧﹑失血亡精﹑肺癆久咳﹑耗傷陰血以及勞心過度﹐心陰暗耗等原因﹐都可引起盜汗﹒
臨床上﹐盜汗以肝腎陰虛﹐肺腎陰虧者較為多見﹐但也可見到心血不足者﹒如王先生﹐卅五歲﹐未婚﹐某公司會計師﹒王氏整日忙於處理複雜的賬務﹐有時甚至連晚上做夢時都還在做賬﹐由於用腦過度﹐患上“神經衰弱症”﹐夜晚睡眠不佳已有三年多了﹒
半年前﹐王氏拍拖七年的女朋友又因病不幸去世﹐更使他雪上加霜﹐大為傷感﹐經常徹夜難眠﹐久而久之﹐便患上“盜汗”﹒每晚睡則汗出不止﹐尤以頭面及頸部為甚﹐醒後則汗止﹐伴有心悸氣短﹑頭暈心煩﹑多夢易驚﹑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記憶力減退﹑容易緊張等症﹐舌淡苔薄﹐脈虛弱﹒症屬勞心過度﹐思慮傷神﹐心陰暗耗﹐心血不足﹐神失所養﹐心液外泄所致﹒治以補血養心﹐斂液止汗之法﹒
食用﹕百合30g﹑銀耳6g﹑茯苓10g﹑連子30g﹑紅棗10枚﹑黑豆15g﹑龍眼肉15g﹑浮小麥15g﹑北氏10g﹑炒棗仁15g﹑柏子仁10g﹑黨參10g﹑甘草5g﹑遠志通5g﹑靈芝3g﹑當歸10g﹑冰糖(或蜂蜜)適量﹒
諸藥洗淨﹐後九味包入布袋﹐同前七味一起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大火煮滾後﹐小火慢煮1~2小時(連子﹑百合等爛熟即可)後﹐棄布袋﹐藥汁及前七味藥材同倒入碗內﹐加冰糖(或蜜蜂)適量﹐分2次飲湯食連子﹑紅棗等﹐每日一劑﹒連食16天後﹐王先生睡眠﹐常﹐夜晚不再有盜汗出現﹒
感冒治疗录
感冒是由多種病毒所引起的一種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簡稱 “上感”﹒一般來說﹐感冒比較容易治療﹒但若患者平素體質虛弱﹐罹患感冒之後﹐則會因其抵抗力差而很難痊癒﹒本篇主要討論體虛感冒的調治﹒
食宜:甘榜雞1斤(切塊)、黨參10g、(或人參5g,另炖)﹑炙甘草6g﹑白朮5g﹑北氏20g﹑蘇葉6g﹑陳皮6g﹑當歸6g﹑桔梗5g﹑防風3g﹑茯苓10g﹑葛根15g﹑辛夷花3g﹑款冬花10g﹑蜜杷葉10g﹑冬菇5粒﹑紅棗5枚﹑生薑3片﹐炖湯食用﹐食肉喝湯﹐每日一劑﹒
陽虛感冒﹕發熱較輕﹐惡寒較重﹐鼻寒清涕﹐頭痛身痛﹐面白肢涼﹐聲低氣微﹐手足冰冷﹐大便稀溏﹐舌體淡胖﹐苔白脈沉﹒治宜益氣助陽﹐扶正解表﹒
食宜﹕羊肉半斤~1斤(切塊)﹐當歸10g﹑北氏15g﹑桂枝3g﹑制附片6g﹑炙甘草10g﹑葛根20g﹑川芎10g﹑白芷5g﹑蘆根6g﹑黨參10g﹑(或人參5g﹐另炖)﹑冬蟲夏草5g~10g(另炖)﹑大蒜6瓣﹑生薑1塊(拍破)﹐炖湯食用﹐每日一劑﹐連食1~2周﹒
血虛感冒﹕頭痛身熱﹐微惡風寒﹐鼻塞流涕﹐無汗或少汗﹐頭暈心悸﹐面色萎黃﹐唇甲色淡﹐疲倦乏力﹐舌淡苔白﹐脈象虛弱﹒治宜補血扶正﹐解表散邪﹒
食宜﹕鮮蓮藕汁半碗﹐雞蛋1粒﹑枸杞15g﹑淡豆豉15g﹑葛根20g﹑熟地10g﹑麥冬10g﹑蘇葉10g﹑銀花6g﹑荊芥5g﹑桑葉10g﹑防風3g﹑當歸6g﹑菊花6g﹑蔥白5根﹑生薑5片﹒
諸藥(除杞子)加清水適量﹐小火慢煮40~60分鐘﹐棄渣留汁﹐藥汁放火上煮沸後﹐兌入藕汁﹐滾後加入枸杞﹐蔥﹑薑及攪勻的雞蛋等﹐再滾5~10分鐘即可食用﹐可分1~2次﹐一日食完﹒食前可加鹽﹑醋等調味﹐連用5~7天﹒
肛门癢腫治疗录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素體陽熱偏盛﹐過食膏粱厚味﹐貪食辛辣刺激之品﹔或久坐久立﹐負重遠行﹐或久泄久痢﹐長期便秘﹔或婦女妊娠﹑生產以及肛門﹑直腸局部的其他病變所致﹒痔瘡患者﹐除了採用手術﹑結紮及藥物治療之外﹐若能配合食療﹐則療效更佳﹒通常﹐中醫將本病分為氣血瘀滯﹑濕熱蘊結和氣虛血虧等三種證型﹒
氣血瘀滯﹕痔核初起﹐肛門腫痛﹑瘙癢或有異物感﹐出血量少﹐或見便中帶血﹐或便後滴血﹒治宜活血止痛﹐袪瘀消痔﹒
食宜﹕豬大腸頭(直腸)1段(約250g)﹑柿餅60g﹑側柏炭(包)15g﹑藕節炭15g﹑黑木耳10g﹑香蕉樹芯10g﹐煮湯食用﹐連用一週﹒
濕熱蘊結﹕痔瘡腫痛﹑出血﹐肛門墜脹或見膿性分泌物﹐大便稀溏或秘結不暢﹐小便色黃﹐口乾口苦﹐或見牙齦腫痛﹒治宜清熱袪濕﹐涼血止血﹒
食宜﹕豬大腸1段(約半斤)﹑綠豆1兩﹑薏米1兩﹑大蒜梗15根﹑白芨3g﹑藕節炭15g﹑側柏炭15g﹑黃花菜15g﹑6馬齒莧15g﹑蒲公英15g﹒豬大腸﹑黃花菜洗淨﹕綠豆﹑薏米用水泡脹後裝入大腸內﹐兩端用線紮緊﹔大蒜梗﹑白芨﹑藕節﹑側柏炭﹑馬齒莧﹑蒲公英等﹐加清水適量﹐煎煮一小時﹐留藥汁備用﹔豬大腸及黃花菜放入藥汁中﹐小火慢炖至爛熟﹐食肉喝湯﹐每日一劑﹐連用5~7天﹒
氣虛血虧﹕痔瘡日久﹐便血多時﹐面色萎黃﹐頭暈耳鳴﹐心慌氣短﹐疲倦乏力﹐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治宜益氣補血﹐枯痔止血﹒
食宜﹕糯米100g﹑蓮藕1節(約500g)﹑黑木耳10g(水發)﹑紅棗10枚﹑阿膠10g﹑柿餅20g(切塊)﹑僵蠶10g﹑黨參10g﹑菠菜200g﹒
蓮藕﹑菠菜洗淨切碎﹐絞汁(連渣)備用﹐阿膠研粉﹐餘物洗淨﹐糯米洗淨﹐與木耳﹑紅棗等物一起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小火慢煮﹐待米爛後加入菜汁(連渣)及阿膠粉﹐續煮15~20分鐘後﹐即可食用﹒每日一劑﹐連食一週﹒
食療對痔瘡早期﹐病情較輕者﹐確具良效﹐但若痔瘡日久﹐病情較重﹐則非單憑食療所能見功﹐宜結合手術及其他方法﹐綜合治療﹒但無論如何痔瘡患者﹐平時宜戒食辛辣刺激及生冷油膩之品﹒
風濕痠痛治疗录
風濕病是由於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種全身性變態反應性疾病﹒以反復發作﹐纏綿難愈﹐主要影響關節和心臟為特點﹒ 風濕病引起的關節炎稱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多半有不同程度的發熱﹐甚至大量出汗﹐風濕病常累及膝﹑腰﹑肩﹑肘﹑腕﹑踝等大關節的1~2個或多個﹐受害關節多有紅﹑腫﹑熱﹑痠痛等反應﹐關節痛具有游走性﹐且常因氣候變化而加重或發作﹒一般來說﹐本病癒後﹐不留任何後遺症﹐但若延誤失治而引起心臟﹑腎臟損害﹐則又當別論﹒
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痹證”的範疇﹐以局部關節﹑肌肉痠痛麻痺﹐活動受限甚至紅腫變形為特徵﹒中醫認為本病多因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所引起﹐因而﹐相應地本病分為風痹﹑寒痹﹑濕痹﹑熱痹等四型﹒
風痹﹕
以關節疼痛﹐游走不定為特徵﹐又稱行痹﹒治宜袪風通絡﹐散寒止痛﹒証治同案例﹒
寒痹﹕以關節疼痛劇烈﹐猶如錐刺刀割﹐痛處不移﹐遇寒加重﹐得熱痛減為特徵﹐又稱痛痹﹒治宜溫經散寒﹐袪風除濕﹒
食宜﹕羊肉半斤﹑小香15g﹑桂枝5g﹑川芎10g﹑薏米10g﹑白芍3g﹐慢火同炖4~6小時﹐分兩次﹐一日食完﹒
濕痹﹕以肢體重著痠痛﹑痛位固定﹑肌肉麻木﹑活動不便為為特徵﹐又稱著痹﹒治宜利濕散寒﹐通絡止痛﹒
食宜﹕干墨魚(帶骨)1條(或蛇肉或牛骨半斤)﹑胡椒30g﹑甘草3g﹑薏米10g﹑當歸10g﹑葛根10g﹑北氏15g﹑黑附片5g﹐同炖4~5小時﹐分2~3次﹐一日食完﹒
熱痹﹕以關節紅腫熱痛拒按﹑活動不便為特徵﹐常伴發熱﹑汗出尿赤等症﹒治宜清熱解毒﹐通絡利濕﹒
食宜﹕桑枝15g﹑桂枝3g﹑銀花6g﹑甘草3g﹐裝入布袋﹐同金針菜15g﹑淡菜20g﹑薏米100g煮粥食用﹐日食一劑﹒
長期失眠治疗录
失眠是一種常見病症﹐多發生於中﹑老年人﹐是指病人經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醒後不能或不易再睡﹐甚至徹夜不眠的一種病症﹒貧血﹑神經衰弱﹑高血壓等疾病都可導致失眠﹒中醫稱之為“不寐”﹑“不得眠”﹐“不得寐”等等﹒認為本病有虛有實﹐實證多為肝火﹑痰熱﹑瘀血所致﹔虛証則多因心﹑脾﹑肝﹑腎等臟腑功能虛弱﹐氣血不足所致﹒辨證治療如下﹕
心脾兩虛﹕證治同案例﹒
心腎不交﹕失眠心煩﹐多夢健忘﹐顴紅口乾﹐手足心熱﹐腰膝痠軟﹐夢遺滑泄﹐舌紅少苔﹐脈象細數﹒治宜滋陰安神﹐交通心腎﹒食宜﹕蓮子15g﹑百合10g﹑紅棗(去核)10枚﹑小麥15g﹑柏子仁15g﹑茯神10g﹑生地10g﹑黃花菜15g﹑龜肉(切塊)100g﹐炖湯食用﹐每日一劑﹒
肝腎陰虛﹕失眠多夢或夜寐不安﹐頭暈眼花﹐咽乾口渴﹐腰膝痠軟﹐耳鳴肢麻﹐舌紅少苔﹐脈細略數﹒治宜滋補肝腎﹐養心安神﹒
食宜﹕桑椹10g﹑柏子仁15g﹑松子仁15g﹑龍眼15g﹑枸杞子15g﹑蓮子10g﹑白鴿肉半斤﹐炖湯食用﹐每日一劑﹒
心火亢盛﹕心煩失眠﹐口燥咽乾﹑口舌生瘡﹑小便短赤﹑煩躁多夢﹑五心煩熱﹐舌尖紅赤﹐苔薄脈細﹒治宜養陰降火﹐清心安神﹒
食宜﹕百合10g﹑生地10g﹑竹葉10g﹑甘草3g﹑珍珠母20g﹑小麥15g﹑蠔豉5g﹒珍珠母以大火先煎一小時﹐加生地﹑竹葉﹑甘草﹐再煮一小時﹐取汁棄渣﹐煮百合﹑小麥﹑蠔豉食用﹐每日一劑﹐連用十天﹒
肝火上炎﹕煩燥失眠﹐心煩易怒﹐頭暈頭痛﹐耳鳴腦脹﹐面赤身熱﹐口乾口苦﹐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而數﹒治宜清肝瀉火﹐養陰安神﹒
食宜﹕梔子3g﹑車前子(包)15g﹑生地10g﹑甘草5g﹑夏枯草6g﹑磁石(打碎先煎)30g﹑菊花10g﹑炒棗仁15g﹑合歡花3g﹑北紫草10g﹑柴胡3g﹑綠豆50g﹑白糖50g﹐煮湯食用﹐每日一劑﹐連服一周﹒
熱痰上擾﹕失眠心煩﹐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胸悶痰多﹐口乾口苦﹑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膩﹐脈象弦滑﹒治宜清熱化痰﹐養心安神﹒
食宜﹕陳皮10g﹑竹茹10g﹑茯苓10g﹑甘草3g﹑炒棗仁20g﹑柏子仁15g﹑天竺黃5g﹑蘇梗5g﹑蓮子10g﹑鴨肉半斤﹐小火慢炖3~4小時﹐食肉喝湯﹐每日一劑﹐連用3~5天﹒
手腳麻痺治疗录
手腳麻痺﹐多發生於中﹑老年人﹐尤以女性較為多見﹒本病多因過度勞累﹐房事過度﹐產後過早使用冷水﹐或冒雨受寒以及氣血虛弱﹐肝腎陰液不足﹐憂慮惱怒﹐外傷等原因所致﹒臨床可見氣滯血瘀﹐寒濕凝滯﹐氣血不足﹐肝腎陰虛等多種證型﹒西醫所說的貧血﹑糖尿病﹑高血壓﹑頸椎病以及雷諾氏症等病﹐都可引起手腳麻痺﹒高血壓患者﹐若出現拇指﹑食指麻木或不用等異常情況時﹐常常為中風先兆﹐應盡早檢查治療﹒
氣滯血瘀﹕手臂及手指麻痺﹑疼痛或瘀紫﹐遇煩惱及精神緊張時加重﹐伴有胸悶腹脹﹑脅肋疼痛﹑口乾口苦﹑痛經﹑月經不調等症﹐舌暗或見瘀點﹑瘀斑﹐苔薄﹐脈弦或澀﹒
治宜﹕行氣活血﹐疏經通絡﹒
食宜﹕烏雞300~500g﹑當歸10g﹑川芎10g﹑香附5g﹑紅花(後下)5g﹑絲瓜絡15g﹑生地10g﹑路路通6g﹑穿山甲6g﹑桑枝30g﹑桂枝5g﹑蘇梗6g﹑紅棗5枚﹐炖湯食用﹐每日一劑﹒
寒濕凝滯﹕手臂或手指麻痺疼痛﹑瘀紫發青﹐陰天下雨或動用冷水時痛痹加重﹐伴見手足冰冷﹑頭暈嗜臥﹑畏寒肢冷﹑痰多色白﹑腹脹便溏﹑小便清長等症﹐舌淡有齒痕﹐苔白﹐脈沉遲﹒治宜溫陽化濕﹐通經活絡﹒
食宜﹕羊肉300~500g﹑桂枝6g﹑桑枝10g﹑乾薑6g﹑陳皮10g﹑白朮5g﹑附片(先煎)8g﹑肉桂6g﹑當歸10g﹑川芎10g﹑黨參10g﹒炖湯食用﹐每日一劑﹒
氣血不足﹕手(臂)指麻痺﹑痠痛無力﹐勞累則加重﹐休息後減輕﹐伴頭暈疲倦﹑面色萎黃﹑心慌氣短﹑失眠多夢等症﹐舌淡苔白﹐脈象細弱﹒治宜﹕益氣補血﹐濡養筋脈﹒
食宜﹕瘦肉半斤﹐當歸10g﹑川芎10g﹑北氏15g﹑丹參6g﹑桑枝20g﹑炒棗仁15g﹑柏子仁15g﹑龍眼肉10g﹑黨參10g﹑桂枝5g﹑絲瓜絡15g﹑熟地15g﹑枸杞15g﹑木耳10g﹐炖湯食用﹐每日一劑﹒
肝腎陰虛﹕手指麻痺﹑疼痛無力﹐或見四肢麻痺﹑抽筋﹐勞累或房事加重﹐腰膝痠軟﹐頭暈耳鳴﹐舌紅苔少﹐脈象細數﹒治宜滋陰補腎﹑柔肝養脈﹒
食宜﹕瘦肉(或排骨或鮑魚或水魚肉)半斤﹐熟地10g﹑枸杞15g﹑桑枝20g﹑首烏6g﹑淮山10g﹑茯苓6g﹑山萸肉5g﹑沙參10g﹑石斛6g﹑桂枝5g﹑葛根5g﹑絲瓜絡15g﹐炖湯食用﹐每日一劑﹒
生蛇治疗录
帶狀症疹是一種因帶狀症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症疹性皮膚病﹒本病好發於人體的胸月辦 ﹑腰﹑腹等部位﹐有時也可見於頭面﹑四肢等部位﹒中醫又將本病稱之為“纏腰火丹”﹑“蛇丹瘡”﹑“蛇串瘡”﹑“火帶瘡”等等﹐本地人稱之為“生蛇”﹒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火﹑熱﹑濕﹑毒﹑風﹑瘀等原因所致﹒通常將本病區分為心肝火盛﹑濕毒內蘊﹑氣滯血瘀等加以辨治﹒
心肝火盛﹕證治同案例﹒
濕毒內蘊﹕症疹或紅斑多發於腹部或下肢﹐水痘較多﹐或見大症﹑血症﹐甚則可見糜爛﹑滲液等現象﹐伴見頭暈疲倦﹑口乾口苦﹑腹脹納差﹑腹瀉便溏等症﹐舌紅苔白膩﹐脈沉滑數﹒治宜清熱利濕﹐解毒止痛﹒
藥宜﹕蒼朮10g﹑黃柏10g﹑馬齒莧20g﹑白茅根20g﹑黃芩10g﹑黨參10g﹑茯苓10g﹑焦山楂15g﹑薏米10g﹑砂仁15g﹑炒扁豆15g﹑炒麥芽15g﹑神曲15g﹑黃連10g﹑甘草1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用7~10天為一療程﹒
食宜﹕薏米50g﹑馬齒莧15g﹑北紫草15g﹑粳米50g﹐煮粥﹐連用5~7天﹒
氣滯血瘀﹕局部症疹大多已經消退或者乾枯﹑結痂﹐但患部皮膚仍然灼痛難忍﹐伴見胸悶氣短﹑兩月辦 脹滿﹑頭暈疲倦﹑腹脹納差﹐舌質紫暗﹐或見瘀斑瘀點﹐苔薄白﹐脈弦細弱﹒治宜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藥宜﹕丹皮10g﹑梔子10g﹑柴胡10g﹑香附15g﹑元胡15g﹑白芍15g﹑赤芍15g﹑甘草10g﹑當歸10g﹑陳皮10g﹑郁金10g﹑台烏10g﹐清水煎煮﹐每日一劑﹐連用5~7天﹒
本病除了採取內服中藥治療外﹐也可採用外治法治療﹕雄黃10g﹑青黛10g﹑生石膏20g﹑明石凡10g﹑蜈蚣4條﹒蜈蚣焙乾後﹐與其他4味同研細粉(摻勻)﹒每次取藥粉少量﹑麻油少許﹐摻勻後塗患處﹐每日3次﹐可連用3~5天為一療程﹒


首页 | 关于刘博士 | 食物治疗实例 | 草药治疗实例 | 中医治疗 | 食疗药膳专栏 | 健康咨询 | 联络刘博士 | 网站目录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2008-2013. 刘哲峰医学博士网  www.drliu.com.my 聚合内容

中医师